济州监营的射箭场上射箭比赛正在进行。济州牧大人对于比赛的兴致很高,亲自召集岛上的主要官吏们来参加比赛。
李朝的统治阶层对弓射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大王到两班贵族都以此作为消遣娱乐。宫中和官衙常有射箭比赛,给予优胜者以奖励。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即使文官的箭术也颇为可观。
脱弦之箭御风疾飞,发出破空的嗖嗖声。利箭插进距离靶心一指偏的位置,一阵激颤,便凝固不动了。
射箭之人正是济州牧李真卿。见此情景,他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不等收拾起失望的表情,他匆忙看了看排列在校场旁的士兵和自己的僚属们。他们一个个都摆出必恭必敬的表情,但是脸上还是掩饰不住惊讶的表情。
李真卿虽然是文官,但是他的弓术并不逊色于判官李大厦,两人在弓术上面可谓不分伯仲。
今天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风也小了很多,正是弓手发挥出最大本领的地方。没想到李大人的第一箭就没中靶心。
周围的气氛有些凝滞,众人的脸色都有些不好看。毕竟这位观察使大人素来以自己的弓术自诩,这样的场面不用说会让他心情恶劣。
上官心情不好,下属的日子自然好过不了。众人的目光都落到了随后要出射的李大厦身上。
如果这位李判官能够也射偏一点――不管是真得射偏还是故意的,起码会让气氛松快一些。但是这是很难说得事情。
李大厦是济州判官――全岛的最高武官,也是实际上的济州二把手。很多时候具体的事务是由这位判官来担当的――因而判官和牧使之间的关系是颇为微妙的。李朝因为其两班贵族的关系,贵文贱武的风气不浓。更何况判官的顶头上司全罗道兵使申景裕是八年前拥戴大王推翻前任光海君的主要支持者。有这样一位本朝新贵撑腰,李判官还真未必愿意来凑个趣。
李大厦一身戎装,腰间插着小牛皮的弓袋,插着十三支鹰羽箭,手中挎着朱漆藤绕的弓。一出场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他深吸一口气,从容引弓。拉满弓弦的时候岿然不动,宛如山峦般巍然不动。众人目不睛地盯着他。
然而他的这一箭也射偏了。李大厦微微摇了摇头。一阵不安的波澜掠过众人的心头。忽然,一个士兵急匆匆的跑来禀告:烽火台的烽火点着了――有倭寇大规模入侵了!
众人大吃一惊。德川锁国之后,倭寇对济州的骚扰已经大幅下降。1605年,朝鲜和德川幕府重建外交关系以后,济州这一带已经保持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平静,尽管每年都有小股的倭寇登陆袭扰,但是从无大规模的入寇。
烽火台传来的消息极简单,只能看出有大股倭寇从城山方向入侵本岛。具体的状况如何,要等当地的士兵和属吏来报告。
“倭寇闯进来了?”
判官大吃一惊,虽然措手不及,但是应对的方案却是有得::李大厦当即下令点起烽火,吹响号角,召集各镇的戍兵。
济州岛地区自高丽时代以后,倭寇就不断入侵。杀人、放火、抢劫已是家常便饭,为了抵御倭寇的侵袭,世宗19年设立了三城、九镇、十水战所、二十五烽火台及三十八烟台等防御设施。时任安抚使的韩承舜创立了烽火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警备和保护体系。海岸线一带构筑沿边烽火,山峰上面也配置烽火,万一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及时通知济州城以及其他各镇和各防御所。
按照作战预案,一旦倭寇登陆,各处就点燃烽火,各屯所、城驿通过吹号角和点烽火相互传递信息。屯所的防兵紧守城寨,控制港口。防止倭寇利用岛上港口增援,各城的驻军则按照倭寇登陆地区出动主力,在水战所的战船配合下水陆两路夹攻倭寇,将其消灭。
问题是这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方案,仰赖于一支基本保持战斗力军队。同时登陆的倭寇人数不能太多。因为岛上总管只有一千五百人,扣除各处必要的防御部队,从济州岛一次能够出动的也就是三四百人,对付几十个百来个倭寇还可以,多了就力不从心了。
当然,他们也可以仰赖于岛上村民组成的“义兵”――相遇于大明的乡勇。比起正规军来,义兵保国即保家,战斗力相当不俗。三浦倭乱的时候,济州岛上的“义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倭寇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是最近这几十年来济州岛上经常遭灾,本岛粮食不够,大量人口外流到半岛上。济州岛的人口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堪用的“义兵”自然就少了。
听说倭寇是在城山附近登陆,旌义县监崔仁健的脸一下就发白了――此地是他的辖地,作为守土之官,他是当仁不让要负责抵抗倭寇的。
“请令监大人派遣数百精兵,卑职这就回县去抵抗倭寇!”
怕虽然怕,但是这守土之责是跑不掉的。崔仁健壮着胆子说道。
与其被人逼着回县,不如干脆主动些,多带着人马回去增援,胜不胜犹未可知,起码能保得自身安然无恙。这种倭寇无非是以劫掠为事,待到饱掠之后自然退去。
“倭寇状况不明,贸然出兵,恐难以取胜。这岛上的军队也就是济州这一司堪用些。万一出了什么问题,岛上军民可就万劫不复了。”李大厦说道。
这话说得虽然堂皇,内里的意思就是不打算出兵增援。李大人自己也有小九九:倭寇总归是要撤退的,纵然一时县城失陷,倭寇退走之后收复县城也是必然的,但是损兵折将就是判官的责任了。
岛上这三司兵马到底是什么状态,作为判官他再清楚也没有了,堪用的只有极少数别哨、牙兵,充其量不过一二百人而已。真还未必是倭寇的对手。
崔仁健正要想个什么理由来反驳李大厦的话,李真卿说话了,他身为三品文官,果有“处变不惊”的本事,表情颇为镇定。咳嗽一声方才慢条斯理的撩须说道:
“倭寇纵然势大,我辈须要镇定,镇定。”
他连说两个“镇定”,众官吏的果然不再窃窃私语,将目光投向他。看牧使大人有什么退敌良策。
然而李真卿也没什么“锦囊妙计”,他除了责成李大厦“即刻制定方略退敌”和命令崔仁健“速速返县坐镇守御”两句之外就没什么新内容了。众人也只好轰然称喏。
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中,两位县监崔仁健和李球在从人和护兵的保护下,骑快马各自返回县城。济州城里即刻吹起号角,召集城外驻军,关闭城门,进入临战状态。
李大厦回到自己的衙署,即刻派出别哨去侦察敌情。随后他手书一封,是写给自己顶头上司:全罗道兵使申景裕,告知有大股倭寇登陆,自己正部署准备退敌云云。
这封信不算正式的求救文书,只是私信。是否要告急请求增援,要看别哨侦察回来之后的报告
他叫过仆人,关照即刻选一名精干仆人去送信。接着又吩咐:
“请朴中军来。”
弓射匆匆散场,围绕在官员们周围的随从们也就一哄而散。只留下几名济州监营的小吏指挥着几十名官奴婢收拾残局。
弓场边搭建着遮阳棚,这原本是为了给弓射之后的宴饮准备的地方,案几早已经摆好,上面摆设着杯碟碗筷和下酒用得四种水果四种干果。为宴饮作乐而预备的官妓们一个个浓妆艳抹,衣饰华丽,茫然无措的看着突然散空的空场,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马上离开还是等候后命
十七岁的官奴婢朴德欢看了眼遮阳棚里的官妓,咽了一口唾沫。开始收拾散落在弓场上的物件,忽然他的后背被人重重捶了一拳。回头一看,正是自己的兄弟朴德猛。
“大哥,你还在这里干活做什么,快去拿好吃得!”朴德猛嘴角还留着大酱的痕迹,“去晚了可就什么也捞不到了!”
一听兄弟这么说,朴德欢立刻丢下了手中杂物。跟着弟弟向临时厨房奔去。官奴婢一年到头吃得是大麦和荞麦,下饭的只有劣质的大酱和海草。连稍微高级一点的萝卜泡菜都吃不到。
在临时搭建的厨房里,官奴婢和小吏们正在你推我搡的为了食物而推搡。这些由监营的官奴婢精心烹调的食物,自然也就无人享用了――便宜了平日里只有咸菜大酱果腹的小吏和官奴婢们。他们的忠君爱国之心没有士大夫们那么强烈,只要不是刀砍到脑袋上,照样胃口十足。
最好的烤肉和鱼羹,官奴婢们是捞不到的,但是鱼酱、鱼粥、泡菜之类的普通食物相当充足。朴家兄弟两个很快就弄到了二大碗鱼粥,又在上面胡乱的倒了许多大酱、蟹酱之类的东西,躲在一边大吃起来。(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李朝的统治阶层对弓射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大王到两班贵族都以此作为消遣娱乐。宫中和官衙常有射箭比赛,给予优胜者以奖励。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即使文官的箭术也颇为可观。
脱弦之箭御风疾飞,发出破空的嗖嗖声。利箭插进距离靶心一指偏的位置,一阵激颤,便凝固不动了。
射箭之人正是济州牧李真卿。见此情景,他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不等收拾起失望的表情,他匆忙看了看排列在校场旁的士兵和自己的僚属们。他们一个个都摆出必恭必敬的表情,但是脸上还是掩饰不住惊讶的表情。
李真卿虽然是文官,但是他的弓术并不逊色于判官李大厦,两人在弓术上面可谓不分伯仲。
今天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风也小了很多,正是弓手发挥出最大本领的地方。没想到李大人的第一箭就没中靶心。
周围的气氛有些凝滞,众人的脸色都有些不好看。毕竟这位观察使大人素来以自己的弓术自诩,这样的场面不用说会让他心情恶劣。
上官心情不好,下属的日子自然好过不了。众人的目光都落到了随后要出射的李大厦身上。
如果这位李判官能够也射偏一点――不管是真得射偏还是故意的,起码会让气氛松快一些。但是这是很难说得事情。
李大厦是济州判官――全岛的最高武官,也是实际上的济州二把手。很多时候具体的事务是由这位判官来担当的――因而判官和牧使之间的关系是颇为微妙的。李朝因为其两班贵族的关系,贵文贱武的风气不浓。更何况判官的顶头上司全罗道兵使申景裕是八年前拥戴大王推翻前任光海君的主要支持者。有这样一位本朝新贵撑腰,李判官还真未必愿意来凑个趣。
李大厦一身戎装,腰间插着小牛皮的弓袋,插着十三支鹰羽箭,手中挎着朱漆藤绕的弓。一出场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他深吸一口气,从容引弓。拉满弓弦的时候岿然不动,宛如山峦般巍然不动。众人目不睛地盯着他。
然而他的这一箭也射偏了。李大厦微微摇了摇头。一阵不安的波澜掠过众人的心头。忽然,一个士兵急匆匆的跑来禀告:烽火台的烽火点着了――有倭寇大规模入侵了!
众人大吃一惊。德川锁国之后,倭寇对济州的骚扰已经大幅下降。1605年,朝鲜和德川幕府重建外交关系以后,济州这一带已经保持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平静,尽管每年都有小股的倭寇登陆袭扰,但是从无大规模的入寇。
烽火台传来的消息极简单,只能看出有大股倭寇从城山方向入侵本岛。具体的状况如何,要等当地的士兵和属吏来报告。
“倭寇闯进来了?”
判官大吃一惊,虽然措手不及,但是应对的方案却是有得::李大厦当即下令点起烽火,吹响号角,召集各镇的戍兵。
济州岛地区自高丽时代以后,倭寇就不断入侵。杀人、放火、抢劫已是家常便饭,为了抵御倭寇的侵袭,世宗19年设立了三城、九镇、十水战所、二十五烽火台及三十八烟台等防御设施。时任安抚使的韩承舜创立了烽火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警备和保护体系。海岸线一带构筑沿边烽火,山峰上面也配置烽火,万一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及时通知济州城以及其他各镇和各防御所。
按照作战预案,一旦倭寇登陆,各处就点燃烽火,各屯所、城驿通过吹号角和点烽火相互传递信息。屯所的防兵紧守城寨,控制港口。防止倭寇利用岛上港口增援,各城的驻军则按照倭寇登陆地区出动主力,在水战所的战船配合下水陆两路夹攻倭寇,将其消灭。
问题是这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方案,仰赖于一支基本保持战斗力军队。同时登陆的倭寇人数不能太多。因为岛上总管只有一千五百人,扣除各处必要的防御部队,从济州岛一次能够出动的也就是三四百人,对付几十个百来个倭寇还可以,多了就力不从心了。
当然,他们也可以仰赖于岛上村民组成的“义兵”――相遇于大明的乡勇。比起正规军来,义兵保国即保家,战斗力相当不俗。三浦倭乱的时候,济州岛上的“义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倭寇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是最近这几十年来济州岛上经常遭灾,本岛粮食不够,大量人口外流到半岛上。济州岛的人口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堪用的“义兵”自然就少了。
听说倭寇是在城山附近登陆,旌义县监崔仁健的脸一下就发白了――此地是他的辖地,作为守土之官,他是当仁不让要负责抵抗倭寇的。
“请令监大人派遣数百精兵,卑职这就回县去抵抗倭寇!”
怕虽然怕,但是这守土之责是跑不掉的。崔仁健壮着胆子说道。
与其被人逼着回县,不如干脆主动些,多带着人马回去增援,胜不胜犹未可知,起码能保得自身安然无恙。这种倭寇无非是以劫掠为事,待到饱掠之后自然退去。
“倭寇状况不明,贸然出兵,恐难以取胜。这岛上的军队也就是济州这一司堪用些。万一出了什么问题,岛上军民可就万劫不复了。”李大厦说道。
这话说得虽然堂皇,内里的意思就是不打算出兵增援。李大人自己也有小九九:倭寇总归是要撤退的,纵然一时县城失陷,倭寇退走之后收复县城也是必然的,但是损兵折将就是判官的责任了。
岛上这三司兵马到底是什么状态,作为判官他再清楚也没有了,堪用的只有极少数别哨、牙兵,充其量不过一二百人而已。真还未必是倭寇的对手。
崔仁健正要想个什么理由来反驳李大厦的话,李真卿说话了,他身为三品文官,果有“处变不惊”的本事,表情颇为镇定。咳嗽一声方才慢条斯理的撩须说道:
“倭寇纵然势大,我辈须要镇定,镇定。”
他连说两个“镇定”,众官吏的果然不再窃窃私语,将目光投向他。看牧使大人有什么退敌良策。
然而李真卿也没什么“锦囊妙计”,他除了责成李大厦“即刻制定方略退敌”和命令崔仁健“速速返县坐镇守御”两句之外就没什么新内容了。众人也只好轰然称喏。
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中,两位县监崔仁健和李球在从人和护兵的保护下,骑快马各自返回县城。济州城里即刻吹起号角,召集城外驻军,关闭城门,进入临战状态。
李大厦回到自己的衙署,即刻派出别哨去侦察敌情。随后他手书一封,是写给自己顶头上司:全罗道兵使申景裕,告知有大股倭寇登陆,自己正部署准备退敌云云。
这封信不算正式的求救文书,只是私信。是否要告急请求增援,要看别哨侦察回来之后的报告
他叫过仆人,关照即刻选一名精干仆人去送信。接着又吩咐:
“请朴中军来。”
弓射匆匆散场,围绕在官员们周围的随从们也就一哄而散。只留下几名济州监营的小吏指挥着几十名官奴婢收拾残局。
弓场边搭建着遮阳棚,这原本是为了给弓射之后的宴饮准备的地方,案几早已经摆好,上面摆设着杯碟碗筷和下酒用得四种水果四种干果。为宴饮作乐而预备的官妓们一个个浓妆艳抹,衣饰华丽,茫然无措的看着突然散空的空场,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马上离开还是等候后命
十七岁的官奴婢朴德欢看了眼遮阳棚里的官妓,咽了一口唾沫。开始收拾散落在弓场上的物件,忽然他的后背被人重重捶了一拳。回头一看,正是自己的兄弟朴德猛。
“大哥,你还在这里干活做什么,快去拿好吃得!”朴德猛嘴角还留着大酱的痕迹,“去晚了可就什么也捞不到了!”
一听兄弟这么说,朴德欢立刻丢下了手中杂物。跟着弟弟向临时厨房奔去。官奴婢一年到头吃得是大麦和荞麦,下饭的只有劣质的大酱和海草。连稍微高级一点的萝卜泡菜都吃不到。
在临时搭建的厨房里,官奴婢和小吏们正在你推我搡的为了食物而推搡。这些由监营的官奴婢精心烹调的食物,自然也就无人享用了――便宜了平日里只有咸菜大酱果腹的小吏和官奴婢们。他们的忠君爱国之心没有士大夫们那么强烈,只要不是刀砍到脑袋上,照样胃口十足。
最好的烤肉和鱼羹,官奴婢们是捞不到的,但是鱼酱、鱼粥、泡菜之类的普通食物相当充足。朴家兄弟两个很快就弄到了二大碗鱼粥,又在上面胡乱的倒了许多大酱、蟹酱之类的东西,躲在一边大吃起来。(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