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的罗旁瑶的确曾经是广东瑶乱的主力,不过他们现在已经不足为患了。”黄超思索片刻,说出了这个结论。
“噢,说说看。”
“罗定州,也就是后来的郁南县这一带的罗旁山曾经是两广瑶乱的主战场,历史上屡平屡乱。不过万历初年罗旁瑶已经被殷正茂、凌云翼指挥的明军的彻底击破,后来又经过几十年的‘募民占籍’政策,当地的瑶民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
罗旁山在今郁南县境,连接东山、西山、泷水后山,延袤七百里,东接新兴、南接阳春,西抵郁林(广西玉林)、岑溪(广西境内),北尽长江(西江以北包括岭北湖南各地),万山联络,瑶僮居其中。数百年来,虽多次官兵进剿又旋即扑起。明代中叶以来大量百姓破产流亡,纷纷逃入山区,形成各种聚落和当地的瑶民结合,所谓“多集四方亡命,助其凶虐,谓之浪贼,四出寇掠。”
“……大明在万历五年的围剿结束之后,大量吸纳外地流民安置在罗定州屯垦。在山区人口和村寨比例上,瑶民已经不占优势。虽然现在防瑶东西山参将撤防,有些瑶民村寨会动造反的心思,但是就目前的局势来看,罗定的瑶民真得起来响应也只会一小部分,更可虑的反而是趁机造乱的本地土匪。”
“这么说不需要先发制人了?”
“是的。”黄超点头,“第一,罗定的瑶民已无太大威胁,他们现在的人口不多,生产力低下,就算暴动,让国民军配合本地民兵就可以镇压下去。我们如果主动攻击,反而会使得他们因为害怕而联合起来。再说经过明军几次围剿之后,如今的罗旁瑶寨几乎都在大山深处,人迹罕至之地了。以他们的一贯做法,是不会和大军正面对扛的。都是山地游击战那套。最后必然会演变成长期纠缠不清的治安战。劳师费力。”
北炜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又问道:“还有呢?”
黄超心想这是在公务员考试了么?好在他对这个问题调研了不少时间,还算胸有成竹。
“对待瑶人,我们要有策略。两广地区分布着很多瑶人,翻开旧时空的历史记录,历朝历代的官府对瑶人都是剿了又剿,甚至是采取屠杀的手段。双方不但有世仇,还包含着各种经济原因――这是瑶人屡次作乱的根本原因。我们在对瑶民的政策上应该还是和海南岛的黎人一样,以经济政治政策为主,军事为辅。”
北炜笑了起来:“看来大家的态度都差不多啊。”
有了这个肯定,黄超的信心更足了。他继续说道:
“其实到明末,广东的瑶人基本上已经被平定得七七八八,明末的八排瑶之乱要不是结合了明末的流民起义和明朝财政困难,其实规模也是闹不大的。现在我们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平衡,罗旁的瑶民要说没想法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如今势单力薄,只能观望。我们只要保持密切监视和适当的军事压力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连阳一带的瑶人叛乱让他扩大下去,必定会激起罗定州瑶人作乱报仇的念头,如果连阳瑶人南下,串联到西江北岸一带,罗旁山区的瑶人肯定群起响应。我们不能让瑶人对作乱有太大信心,所以我认为,首要任务就是先平息连阳一带的瑶人作乱。”
其实黄超的这番见解,并没有超过前不久在华南军的粤北作战会议上的讨论内容。但是黄超是要去连阳第一线主政的人,和军方“统一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黄超停了一下,见北炜还是在“倾心听讲”,愈发来了高谈阔论的劲头:“对于这次的连阳瑶乱,战略上还要先打,再分化,最后招抚。只是我现在对连州地区的情况不太清楚,具体的细节也就不好多谈了。”
“黄主任,目前连阳三城被我们控制的只有阳山县,其实严格的说连阳山县也不是我们控制的,而是被我们收编的当地的部分明军和当地百姓在抵抗。阳山县城目前被瑶人占领,连州城比较特殊:大明任命的连州知州崔世召不肯向我们投降,但是他还在苦苦支撑。目前被八排瑶重点围攻中。”
“崔世召这个人很有能力,而且素有清廉之名,对本地的治理也有一套。百姓愿意为他出死力,如果能为我们所用,肯定是个好的助力。”黄超说。
“这个就由你去考虑了,”北炜笑了笑,“现在八排瑶的主力就在连州城外,有一千多人武器主要是砍刀和药弩,有少部分火绳枪,城内兵力不详,应该主要是民壮――瑶民没铠甲,缺火器,短时间估计也攻不下来。等我们的绥江支队一到,战斗结果是没什么悬念的,但是后续的问题,就得靠你来解决喽。”
“你放心!”黄超知道自己此去风险极大,但是建功立业的含金量十足,“我一定把连州安抚平定!”
“你干部班子政务院已经给你准备好了,这次会随同你一起出发。我考虑你到连州之后局势复杂,所以这次归你指挥的国民军也多一些:连州是一个大队,连山、阳山各两个中队。”
黄超见状赶紧道:“我有个小小的请求。”
“什么?”
“能不能给我一个黎苗山地连?连阳地区多是山区啊。”
“你这个请求不小的。”北炜笑了笑,“黎苗山地连现在是香饽饽,现在的三个连,一个已经派去了韶关,我手头只有两个连了,粤西的形势也很复杂――这样把,我给你一个连,但是我随时可能会调用他们。”
“好好,没问题。”
他还想再要求一点,“可以的话,我希望海军方面给我派两艘小炮艇。吃水要足够浅……”
“没问题,华南军部会给你联系海军。”北炜说,“陆军还会给你配六门12磅山地榴弹炮,除了炮手再给你配十二个炮兵培训班的士官见习生。”
“全员检查武器!”李冬在队列前喊道,“”
梧州集成中队作为证明过自己的部队,这次全员换装了南洋式步枪。士兵们都很高兴――毕竟长矛这东西不但用起来不称心,在全火器的兄弟部队面前也觉得太寒碜。
对于换装火器一事,李冬心里是有些看法的。中队的弟兄们的确一直很眼馋南洋步枪,但换装的时机有点欠佳,老兵们都是拿着长矛拼一路打过来的,没有前面老兵的死战,表现出战力和勇气,元老院也是不可能给集成中队发南洋步枪的,刚来的新兵蛋子没打过一次仗就拿上了步枪,这让老兵们有些心里不平衡,便不免对新兵“严格教导”。
李冬对这种事是眼开眼闭的,只要不闹过分――在连队里是难免的。然而他隐隐约约的觉得元老院对新建国民军的态度显然是带有“尝试性”:即对他们的战斗力不放心,也对他们的忠诚度没有底气,
这个想法他从来没有在士兵们面前提起过,偶然有士兵嘀咕起的时候还要斥责他“不要胡思乱想”,还解释说:“产能不够”。然而他自己内心里并不是太相信这个官方的说法。在他的经验里,元老院的物用从来都是多到奢侈的地步,几支步枪还说供应困难显然是有问题的。
想归想,但是表面上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毫不怀疑”,每天忙忙碌碌的操办着进军的事宜。
具体进军的目标,士兵们是不知道的。李冬也只是知道一个地名――他根本就不知道连州在哪,瑶人么,听说过,没见过。但是黎人他见过不少,也和他们打过仗,没觉得他们如何能战,想来这瑶人也厉害不到哪里去。
部队整顿行装的空暇时间,李冬命令全中队加紧训练,做好战斗准备。
当兵当久的人都有句俗话:不怕上阵就怕训。上阵不管死活,一会就过去了。唯独这训练,每天从早到晚,无休无止。累死不算,还被军士们骂得祖宗十八代都不得安生。
“妈蛋,快点上战场吧,这是要了人命了……”许多人嘀咕着。
但是也有人虽然被操练的死去活来,但是一想到要上前线,心情便沮丧万分,很不得永远都在这里训练。
艾布衣便是其中之一。他被征召前是个普通的军户,没上过战场,生性寡言少语,用上了步枪大伙都挺开心。艾布衣感到很困惑却碍于军棍不敢表达出来,似乎只有他不明白这有什么可高兴的,难道不是马上又要出去打仗吗?他们不怕死吗?
他理论上生下来就是个“兵”,实际捏了一辈子锄头,别说打仗,连点卯都没去过几回,长官降了大宋,他也跟着降了。原本想着不管大宋还是大明,总要有人种地。没想到一点验,来得大宋官儿见他个子矮小健壮,表情木纳质朴,家世清白,非常符合戚少保、曾太保的募兵理念,便把他编到国民军去了。
-----------------------
下次更新:第七卷-广州治理篇377节
“噢,说说看。”
“罗定州,也就是后来的郁南县这一带的罗旁山曾经是两广瑶乱的主战场,历史上屡平屡乱。不过万历初年罗旁瑶已经被殷正茂、凌云翼指挥的明军的彻底击破,后来又经过几十年的‘募民占籍’政策,当地的瑶民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
罗旁山在今郁南县境,连接东山、西山、泷水后山,延袤七百里,东接新兴、南接阳春,西抵郁林(广西玉林)、岑溪(广西境内),北尽长江(西江以北包括岭北湖南各地),万山联络,瑶僮居其中。数百年来,虽多次官兵进剿又旋即扑起。明代中叶以来大量百姓破产流亡,纷纷逃入山区,形成各种聚落和当地的瑶民结合,所谓“多集四方亡命,助其凶虐,谓之浪贼,四出寇掠。”
“……大明在万历五年的围剿结束之后,大量吸纳外地流民安置在罗定州屯垦。在山区人口和村寨比例上,瑶民已经不占优势。虽然现在防瑶东西山参将撤防,有些瑶民村寨会动造反的心思,但是就目前的局势来看,罗定的瑶民真得起来响应也只会一小部分,更可虑的反而是趁机造乱的本地土匪。”
“这么说不需要先发制人了?”
“是的。”黄超点头,“第一,罗定的瑶民已无太大威胁,他们现在的人口不多,生产力低下,就算暴动,让国民军配合本地民兵就可以镇压下去。我们如果主动攻击,反而会使得他们因为害怕而联合起来。再说经过明军几次围剿之后,如今的罗旁瑶寨几乎都在大山深处,人迹罕至之地了。以他们的一贯做法,是不会和大军正面对扛的。都是山地游击战那套。最后必然会演变成长期纠缠不清的治安战。劳师费力。”
北炜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又问道:“还有呢?”
黄超心想这是在公务员考试了么?好在他对这个问题调研了不少时间,还算胸有成竹。
“对待瑶人,我们要有策略。两广地区分布着很多瑶人,翻开旧时空的历史记录,历朝历代的官府对瑶人都是剿了又剿,甚至是采取屠杀的手段。双方不但有世仇,还包含着各种经济原因――这是瑶人屡次作乱的根本原因。我们在对瑶民的政策上应该还是和海南岛的黎人一样,以经济政治政策为主,军事为辅。”
北炜笑了起来:“看来大家的态度都差不多啊。”
有了这个肯定,黄超的信心更足了。他继续说道:
“其实到明末,广东的瑶人基本上已经被平定得七七八八,明末的八排瑶之乱要不是结合了明末的流民起义和明朝财政困难,其实规模也是闹不大的。现在我们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平衡,罗旁的瑶民要说没想法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如今势单力薄,只能观望。我们只要保持密切监视和适当的军事压力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连阳一带的瑶人叛乱让他扩大下去,必定会激起罗定州瑶人作乱报仇的念头,如果连阳瑶人南下,串联到西江北岸一带,罗旁山区的瑶人肯定群起响应。我们不能让瑶人对作乱有太大信心,所以我认为,首要任务就是先平息连阳一带的瑶人作乱。”
其实黄超的这番见解,并没有超过前不久在华南军的粤北作战会议上的讨论内容。但是黄超是要去连阳第一线主政的人,和军方“统一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黄超停了一下,见北炜还是在“倾心听讲”,愈发来了高谈阔论的劲头:“对于这次的连阳瑶乱,战略上还要先打,再分化,最后招抚。只是我现在对连州地区的情况不太清楚,具体的细节也就不好多谈了。”
“黄主任,目前连阳三城被我们控制的只有阳山县,其实严格的说连阳山县也不是我们控制的,而是被我们收编的当地的部分明军和当地百姓在抵抗。阳山县城目前被瑶人占领,连州城比较特殊:大明任命的连州知州崔世召不肯向我们投降,但是他还在苦苦支撑。目前被八排瑶重点围攻中。”
“崔世召这个人很有能力,而且素有清廉之名,对本地的治理也有一套。百姓愿意为他出死力,如果能为我们所用,肯定是个好的助力。”黄超说。
“这个就由你去考虑了,”北炜笑了笑,“现在八排瑶的主力就在连州城外,有一千多人武器主要是砍刀和药弩,有少部分火绳枪,城内兵力不详,应该主要是民壮――瑶民没铠甲,缺火器,短时间估计也攻不下来。等我们的绥江支队一到,战斗结果是没什么悬念的,但是后续的问题,就得靠你来解决喽。”
“你放心!”黄超知道自己此去风险极大,但是建功立业的含金量十足,“我一定把连州安抚平定!”
“你干部班子政务院已经给你准备好了,这次会随同你一起出发。我考虑你到连州之后局势复杂,所以这次归你指挥的国民军也多一些:连州是一个大队,连山、阳山各两个中队。”
黄超见状赶紧道:“我有个小小的请求。”
“什么?”
“能不能给我一个黎苗山地连?连阳地区多是山区啊。”
“你这个请求不小的。”北炜笑了笑,“黎苗山地连现在是香饽饽,现在的三个连,一个已经派去了韶关,我手头只有两个连了,粤西的形势也很复杂――这样把,我给你一个连,但是我随时可能会调用他们。”
“好好,没问题。”
他还想再要求一点,“可以的话,我希望海军方面给我派两艘小炮艇。吃水要足够浅……”
“没问题,华南军部会给你联系海军。”北炜说,“陆军还会给你配六门12磅山地榴弹炮,除了炮手再给你配十二个炮兵培训班的士官见习生。”
“全员检查武器!”李冬在队列前喊道,“”
梧州集成中队作为证明过自己的部队,这次全员换装了南洋式步枪。士兵们都很高兴――毕竟长矛这东西不但用起来不称心,在全火器的兄弟部队面前也觉得太寒碜。
对于换装火器一事,李冬心里是有些看法的。中队的弟兄们的确一直很眼馋南洋步枪,但换装的时机有点欠佳,老兵们都是拿着长矛拼一路打过来的,没有前面老兵的死战,表现出战力和勇气,元老院也是不可能给集成中队发南洋步枪的,刚来的新兵蛋子没打过一次仗就拿上了步枪,这让老兵们有些心里不平衡,便不免对新兵“严格教导”。
李冬对这种事是眼开眼闭的,只要不闹过分――在连队里是难免的。然而他隐隐约约的觉得元老院对新建国民军的态度显然是带有“尝试性”:即对他们的战斗力不放心,也对他们的忠诚度没有底气,
这个想法他从来没有在士兵们面前提起过,偶然有士兵嘀咕起的时候还要斥责他“不要胡思乱想”,还解释说:“产能不够”。然而他自己内心里并不是太相信这个官方的说法。在他的经验里,元老院的物用从来都是多到奢侈的地步,几支步枪还说供应困难显然是有问题的。
想归想,但是表面上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毫不怀疑”,每天忙忙碌碌的操办着进军的事宜。
具体进军的目标,士兵们是不知道的。李冬也只是知道一个地名――他根本就不知道连州在哪,瑶人么,听说过,没见过。但是黎人他见过不少,也和他们打过仗,没觉得他们如何能战,想来这瑶人也厉害不到哪里去。
部队整顿行装的空暇时间,李冬命令全中队加紧训练,做好战斗准备。
当兵当久的人都有句俗话:不怕上阵就怕训。上阵不管死活,一会就过去了。唯独这训练,每天从早到晚,无休无止。累死不算,还被军士们骂得祖宗十八代都不得安生。
“妈蛋,快点上战场吧,这是要了人命了……”许多人嘀咕着。
但是也有人虽然被操练的死去活来,但是一想到要上前线,心情便沮丧万分,很不得永远都在这里训练。
艾布衣便是其中之一。他被征召前是个普通的军户,没上过战场,生性寡言少语,用上了步枪大伙都挺开心。艾布衣感到很困惑却碍于军棍不敢表达出来,似乎只有他不明白这有什么可高兴的,难道不是马上又要出去打仗吗?他们不怕死吗?
他理论上生下来就是个“兵”,实际捏了一辈子锄头,别说打仗,连点卯都没去过几回,长官降了大宋,他也跟着降了。原本想着不管大宋还是大明,总要有人种地。没想到一点验,来得大宋官儿见他个子矮小健壮,表情木纳质朴,家世清白,非常符合戚少保、曾太保的募兵理念,便把他编到国民军去了。
-----------------------
下次更新:第七卷-广州治理篇377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