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歼灭郑宝之战后,算算日子也已经是5月18日。
一行人还需要整编部队、强调军纪、让兵将有时间相互熟悉、翻新装备。
七七八八加起来,毋丘毅把北上回幽州的最后期限,定在了6月1日之前。
约好时间之后,双方就各自整顿人马——毋丘毅处理官军的事务,李素就专注刘备的私兵。
糜竺那边的铁匠作坊也普遍比较给力,主要是存货多、而且肯折价回收李素这边换下来的旧兵器。
所以在李素给足钱的情况下,居然六七天时间就把这两千丹阳兵的武器翻新了一遍。
李素把丹阳兵淘汰下来的旧战刀,人手一把发给九江兵。
再给丹阳兵发了1200把新的钢环首刀、500柄纯铁锤头的钉战锤、300把单手战斧。
这一番装备轮替下来,就把那五六百万钱花掉了,但部队的战斗力和面貌也焕然一新。
丹阳兵的装备原先并没有战斧,是李素跟鲁肃在亲自深入部队了解情况之后,才发现的这种隐性需求——原先按照惯例,丹阳兵中以力量著称的就选用木质战锤,以灵敏著称的就用环首刀。
但实际上,有一些战力最强的士兵,既有破甲重击的力量,但同时也身手敏捷,他们用钉锤早就觉得不趁手了。
换上战斧之后,作战就比较灵活了。需要发挥敏捷快攻时,就用刀法驾驭战斧;需要破甲时,也能靠斧头的重量砸。
为了充分选拔出有战斧兵潜质的精锐,鲁肃建议进行了两次军中比试。
第一项是越野登山,比速度和灵敏性。全军都在山脚下起步,山顶上插个军旗作为终点,有军官在那发放染了色的竹筹,一共五百根。一共两千名丹阳兵,要跑进前四分之一才能达标,比赛奖励是五百钱。
第二项是投掷战斧,比力量,看谁丢得远。也是选前五百名,赢了的人也有五百钱赏金。
双重考核下来,才从丹阳兵里优中选优挑出300人。
这300斧盾兵和之前的500锤盾兵,一并由关羽直接指挥。
剩下1200丹阳刀盾兵,由典韦暂时监督节制,而那1000九江兵,依然由周泰统领。新编的3000兵马就全部分配完了。
典韦周泰都只是曲军侯的官职,隶属于军司马身份的关羽。
这种编制在外人看来肯定是非常奇葩的——汉末一个别部司马,一般也就管五百到一千个兵,一个曲军侯更是只有两三百。
现在关羽这个司马的下属,膨胀到了朝廷编制上限的三倍。
典韦周泰更是接近了朝廷编制的五倍,着实有些名不正而言不顺。
幸好李素一再安抚:你们虽然在回到幽州之前都还是曲军侯,但待遇按照三百石的朝廷官员发俸禄。
所以,倒也没有人因为待遇问题而冒出怨言。
而濡须口之战的功劳分配环节,李素也丝毫没有居功。
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战场指挥他是一点都不行。
所以最后给州牧的奏文里面,李素跟毋丘毅商量了之后,首功推给了鲁肃。因为鲁肃部署陆路九江兵非常得当,而且他亲自担任了阻止郑宝军回援水寨的重任。
次功才是毋丘毅的本部人马,
第三名给了突袭偷家的关羽,
最后才是诈败诱敌的周泰(说是诈败,其实是真败,但好歹诱到敌了)
回到幽州之后,刘虞论功升职,基本上也会按这个节奏。
……
整顿部队花了五六天时间,这天已经是5月25日了。
李素等人也已经从巢湖附近的大营开拔,准备移动回广陵郡的乌江渡一带——李素跟糜竺约好了的海船接送渡口,就是在乌江渡一带。
乌江渡就是后世的采石矶,在马鞍山附近。与下游广陵-京口之间的瓜州渡,一东一西夹着建业,素来是长江下游横渡江面的最重要渡口。
因为此行足有八千人要运输,而马匹全加起来还不到两百匹,几乎全部是步兵,靠两条腿行军肯定比坐船慢得多。
毋丘毅刚来广陵的时候,甚至都没想到回程居然有海船可以蹭,所以听李素介绍说糜竺肯帮忙时,简直是喜出望外。
但糜竺肯定也不会白帮忙,这一次帮着运兵,一方面是跟刘备的合作诚意,另一方面也是跟幽州牧刘虞卖个大人情,换取将来糜家的海船在幽州沿海拿货出货不会被官府刁难。
对此毋丘毅拍着胸脯当面对糜竺保证:回去后一定尽力在刘虞面前美言,把糜家的爱国义举好好转达。估计至少两年之内,只要刘虞还是幽州牧,那么对糜家的海船商队就可以不抽税。
这天,抵达约定的乌江渡时,李素就遇上了从幽州来的又一波信使。
说句题外话,在广陵周边盘桓的这一个月,李素、毋丘毅其实也一直跟老上司保持着通讯。只是信使快马加急也要半个月才能走一趟河北与江淮。
所以他们给刘备、刘虞的第一封信,是五月初发出的。而刘备、刘虞分别回信是五月中旬,回信抵达广陵附近,则是已经快月底了。
其实,刘备给李素的信,倒是两天前就到了,但信使在广陵没找到李素,还是通过糜家打听消息,知道最终的汇合地在乌江渡,才来乌江等着。
李素接到刘备的信后,连忙打开,关羽也在一旁同看。
信中把刘备月初在良乡谷击败偷袭的乌桓难峭王、用滚木计断敌归路、缴获大量马匹的胜利,仔细叙述了一遍(详见第46~48章,时间线双线操作没办法,这一章终于能大收束了)
同时,刘备也表示他已经知道李素跟糜竺谈好了卖马的生意,此行等糜竺的船队到了幽州,刘备至少有一千匹乌桓马可以出售。
李素看到这儿时,心中颇为欣喜:己方阵营至少今年是不会缺钱了,而且自己垫的公款也能全部要回来,从此账目清晰。
糜竺答应过,收购刘备战马时,会比照幽州时价上浮两三成,所以每匹乌桓马均价起码七万钱了,一次性卖一千匹,可不得七千万之巨!
所以,信的末尾,刘备关照李素在回来之前花钱千万不用太吝啬。
同时还提到,州牧刘虞因为前线越来越吃紧,也给了刘备一个“在不增加朝廷预算,额外多私募一些兵源交给朝廷,即可立功升官的”机会。
只要刘备“远程出钱”,关照糜竺和李素额外再多募1000丹阳兵,就给刘备补涿郡都尉的缺,算秩一千石。而之前刘备的官职才良乡县令,秩六百石。如此一来相当于给个超配的武职,但文职不变。(汉朝的官经常身上挂好几个差事,尤其是文武可以分开挂,品秩也可以不一样)
这种机会,平时是不常有的,也就战事紧迫才会下达这种任务。
性质其实还等于是花钱买官,但比花钱买官要好听得多,不会损及名声——比如你直接给朝廷一千万钱买个官,那是丢人的。
但如果朝廷给你一千万预算、你却募回来价值两千万的兵,事实上你往里贴了一千万,但只要不对外说你贴钱了,伪装成“因为我口才好,办事能力强,仅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丹阳豪帅酋长以礼来降,所以才多募到那么多兵”,那么不但清流没法指责你,还得实打实佩服你是个能臣能吏。
钞能力也是能力嘛!
李素见信后,就知道怎么做了。己方阵营目前本来就面临“官位通缩、人马太多官太小”的问题,既然大钱都花了,再花几百万升个都尉,名正言顺,有何不可?
一个县令带两千乡勇打仗已经挺扎眼了,要是扩充到五千人,还不让同行侧目?
如果刘备挂了郡都尉的头衔,五千人也就勉强解释得过去了。
于是李素找到糜竺,把信给对方看,用信上描述的“乌桓战马规模”期权作为抵押,又临时借了笔钱,等到了涿郡后用马的进货价抵偿。
然后,李素快刀斩乱麻地只花了两天时间,最后找了一趟张多和许乾,各自问他们买了五百个质量相对较差的丹阳兵,一共一千人,作价八百万,也就是每人八千。
这个价钱是压得很低的了,所以兵源质量也不太好,但因为这些兵不是己方留下的私兵,而是给领导交任务的,差一点就差一点了。
全部收拾完之后,倒也没耽误行程,一共九千人、分乘上百艘类似大沙船的船只,浩浩荡荡驶出长江口。
为了这一趟旅程,李素最后还给糜竺又开了点小挂——他根据如今简陋的司南,大致弄了个相对有科技含量一点的指南针罗盘。
方便糜竺的船队驶出长江口后,可以认准正北方航行、抵达山东半岛附近后再折向东北拐一拐、绕过山东半岛尖端。
这样的路线,比糜家原本的全程贴岸航行路线,能节约至少五六天时间,少走东西方向上一来一回七百多里路程。加上黄海水浅,这个季节也没有大浪。
只有些暗涌,也被李素之前教糜竺的“在船的水线以下两侧钉稳定鳍木板”的方法解决了,所以非常安全。
海路是非常枯燥的,对于没有经历过相关磨炼的士兵而言是一种极大的痛苦。但只要扛过几次,每个人也都能有所成长。
好歹丹阳兵和九江兵都是水性不错的兵种,耐受力比北方人好多了,在海上开了七八天后,在山东半岛的东莱郡附近还靠岸休息放松了一天,所以全程人心始终稳定。
离开东莱后,又航行了七八天,全程加起来半个月,终于安然抵达了渤海岸边的灅水河口,溯流而上,直抵幽州州治蓟县。
不过,刚刚从蓟县的码头下船时,李素等人就注意到氛围有些不对劲。
幽州牧刘虞亲自在码头等着检阅部队,刘备也从邻县赶来了。
一见到李素和关羽,刘备立刻冲过来,先跟关羽把臂抚背,说些安慰的话,然后就跟李素说:
“伯雅,云长,自从上次给你们的最后那封信之后,幽州这边的乱局又恶化了!不光上谷郡这边张纯、难峭王还没平定,东边的辽西郡也有一股新的反贼扯起叛乱了!公孙伯圭被人围在了辽西管子城!唉,这反贼真是越剿越多,我还以为把张纯灭了就天下太平了!”
——
PS:今天是换地图的过渡性章节,就这样吧,这些肯定要交代的,战后收割功劳、升官这些流水账,多多少少也要写的。
反正还没上架,我已经尽量换地图写快一点了。
至少九成的写手比我水哔。
一行人还需要整编部队、强调军纪、让兵将有时间相互熟悉、翻新装备。
七七八八加起来,毋丘毅把北上回幽州的最后期限,定在了6月1日之前。
约好时间之后,双方就各自整顿人马——毋丘毅处理官军的事务,李素就专注刘备的私兵。
糜竺那边的铁匠作坊也普遍比较给力,主要是存货多、而且肯折价回收李素这边换下来的旧兵器。
所以在李素给足钱的情况下,居然六七天时间就把这两千丹阳兵的武器翻新了一遍。
李素把丹阳兵淘汰下来的旧战刀,人手一把发给九江兵。
再给丹阳兵发了1200把新的钢环首刀、500柄纯铁锤头的钉战锤、300把单手战斧。
这一番装备轮替下来,就把那五六百万钱花掉了,但部队的战斗力和面貌也焕然一新。
丹阳兵的装备原先并没有战斧,是李素跟鲁肃在亲自深入部队了解情况之后,才发现的这种隐性需求——原先按照惯例,丹阳兵中以力量著称的就选用木质战锤,以灵敏著称的就用环首刀。
但实际上,有一些战力最强的士兵,既有破甲重击的力量,但同时也身手敏捷,他们用钉锤早就觉得不趁手了。
换上战斧之后,作战就比较灵活了。需要发挥敏捷快攻时,就用刀法驾驭战斧;需要破甲时,也能靠斧头的重量砸。
为了充分选拔出有战斧兵潜质的精锐,鲁肃建议进行了两次军中比试。
第一项是越野登山,比速度和灵敏性。全军都在山脚下起步,山顶上插个军旗作为终点,有军官在那发放染了色的竹筹,一共五百根。一共两千名丹阳兵,要跑进前四分之一才能达标,比赛奖励是五百钱。
第二项是投掷战斧,比力量,看谁丢得远。也是选前五百名,赢了的人也有五百钱赏金。
双重考核下来,才从丹阳兵里优中选优挑出300人。
这300斧盾兵和之前的500锤盾兵,一并由关羽直接指挥。
剩下1200丹阳刀盾兵,由典韦暂时监督节制,而那1000九江兵,依然由周泰统领。新编的3000兵马就全部分配完了。
典韦周泰都只是曲军侯的官职,隶属于军司马身份的关羽。
这种编制在外人看来肯定是非常奇葩的——汉末一个别部司马,一般也就管五百到一千个兵,一个曲军侯更是只有两三百。
现在关羽这个司马的下属,膨胀到了朝廷编制上限的三倍。
典韦周泰更是接近了朝廷编制的五倍,着实有些名不正而言不顺。
幸好李素一再安抚:你们虽然在回到幽州之前都还是曲军侯,但待遇按照三百石的朝廷官员发俸禄。
所以,倒也没有人因为待遇问题而冒出怨言。
而濡须口之战的功劳分配环节,李素也丝毫没有居功。
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战场指挥他是一点都不行。
所以最后给州牧的奏文里面,李素跟毋丘毅商量了之后,首功推给了鲁肃。因为鲁肃部署陆路九江兵非常得当,而且他亲自担任了阻止郑宝军回援水寨的重任。
次功才是毋丘毅的本部人马,
第三名给了突袭偷家的关羽,
最后才是诈败诱敌的周泰(说是诈败,其实是真败,但好歹诱到敌了)
回到幽州之后,刘虞论功升职,基本上也会按这个节奏。
……
整顿部队花了五六天时间,这天已经是5月25日了。
李素等人也已经从巢湖附近的大营开拔,准备移动回广陵郡的乌江渡一带——李素跟糜竺约好了的海船接送渡口,就是在乌江渡一带。
乌江渡就是后世的采石矶,在马鞍山附近。与下游广陵-京口之间的瓜州渡,一东一西夹着建业,素来是长江下游横渡江面的最重要渡口。
因为此行足有八千人要运输,而马匹全加起来还不到两百匹,几乎全部是步兵,靠两条腿行军肯定比坐船慢得多。
毋丘毅刚来广陵的时候,甚至都没想到回程居然有海船可以蹭,所以听李素介绍说糜竺肯帮忙时,简直是喜出望外。
但糜竺肯定也不会白帮忙,这一次帮着运兵,一方面是跟刘备的合作诚意,另一方面也是跟幽州牧刘虞卖个大人情,换取将来糜家的海船在幽州沿海拿货出货不会被官府刁难。
对此毋丘毅拍着胸脯当面对糜竺保证:回去后一定尽力在刘虞面前美言,把糜家的爱国义举好好转达。估计至少两年之内,只要刘虞还是幽州牧,那么对糜家的海船商队就可以不抽税。
这天,抵达约定的乌江渡时,李素就遇上了从幽州来的又一波信使。
说句题外话,在广陵周边盘桓的这一个月,李素、毋丘毅其实也一直跟老上司保持着通讯。只是信使快马加急也要半个月才能走一趟河北与江淮。
所以他们给刘备、刘虞的第一封信,是五月初发出的。而刘备、刘虞分别回信是五月中旬,回信抵达广陵附近,则是已经快月底了。
其实,刘备给李素的信,倒是两天前就到了,但信使在广陵没找到李素,还是通过糜家打听消息,知道最终的汇合地在乌江渡,才来乌江等着。
李素接到刘备的信后,连忙打开,关羽也在一旁同看。
信中把刘备月初在良乡谷击败偷袭的乌桓难峭王、用滚木计断敌归路、缴获大量马匹的胜利,仔细叙述了一遍(详见第46~48章,时间线双线操作没办法,这一章终于能大收束了)
同时,刘备也表示他已经知道李素跟糜竺谈好了卖马的生意,此行等糜竺的船队到了幽州,刘备至少有一千匹乌桓马可以出售。
李素看到这儿时,心中颇为欣喜:己方阵营至少今年是不会缺钱了,而且自己垫的公款也能全部要回来,从此账目清晰。
糜竺答应过,收购刘备战马时,会比照幽州时价上浮两三成,所以每匹乌桓马均价起码七万钱了,一次性卖一千匹,可不得七千万之巨!
所以,信的末尾,刘备关照李素在回来之前花钱千万不用太吝啬。
同时还提到,州牧刘虞因为前线越来越吃紧,也给了刘备一个“在不增加朝廷预算,额外多私募一些兵源交给朝廷,即可立功升官的”机会。
只要刘备“远程出钱”,关照糜竺和李素额外再多募1000丹阳兵,就给刘备补涿郡都尉的缺,算秩一千石。而之前刘备的官职才良乡县令,秩六百石。如此一来相当于给个超配的武职,但文职不变。(汉朝的官经常身上挂好几个差事,尤其是文武可以分开挂,品秩也可以不一样)
这种机会,平时是不常有的,也就战事紧迫才会下达这种任务。
性质其实还等于是花钱买官,但比花钱买官要好听得多,不会损及名声——比如你直接给朝廷一千万钱买个官,那是丢人的。
但如果朝廷给你一千万预算、你却募回来价值两千万的兵,事实上你往里贴了一千万,但只要不对外说你贴钱了,伪装成“因为我口才好,办事能力强,仅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丹阳豪帅酋长以礼来降,所以才多募到那么多兵”,那么不但清流没法指责你,还得实打实佩服你是个能臣能吏。
钞能力也是能力嘛!
李素见信后,就知道怎么做了。己方阵营目前本来就面临“官位通缩、人马太多官太小”的问题,既然大钱都花了,再花几百万升个都尉,名正言顺,有何不可?
一个县令带两千乡勇打仗已经挺扎眼了,要是扩充到五千人,还不让同行侧目?
如果刘备挂了郡都尉的头衔,五千人也就勉强解释得过去了。
于是李素找到糜竺,把信给对方看,用信上描述的“乌桓战马规模”期权作为抵押,又临时借了笔钱,等到了涿郡后用马的进货价抵偿。
然后,李素快刀斩乱麻地只花了两天时间,最后找了一趟张多和许乾,各自问他们买了五百个质量相对较差的丹阳兵,一共一千人,作价八百万,也就是每人八千。
这个价钱是压得很低的了,所以兵源质量也不太好,但因为这些兵不是己方留下的私兵,而是给领导交任务的,差一点就差一点了。
全部收拾完之后,倒也没耽误行程,一共九千人、分乘上百艘类似大沙船的船只,浩浩荡荡驶出长江口。
为了这一趟旅程,李素最后还给糜竺又开了点小挂——他根据如今简陋的司南,大致弄了个相对有科技含量一点的指南针罗盘。
方便糜竺的船队驶出长江口后,可以认准正北方航行、抵达山东半岛附近后再折向东北拐一拐、绕过山东半岛尖端。
这样的路线,比糜家原本的全程贴岸航行路线,能节约至少五六天时间,少走东西方向上一来一回七百多里路程。加上黄海水浅,这个季节也没有大浪。
只有些暗涌,也被李素之前教糜竺的“在船的水线以下两侧钉稳定鳍木板”的方法解决了,所以非常安全。
海路是非常枯燥的,对于没有经历过相关磨炼的士兵而言是一种极大的痛苦。但只要扛过几次,每个人也都能有所成长。
好歹丹阳兵和九江兵都是水性不错的兵种,耐受力比北方人好多了,在海上开了七八天后,在山东半岛的东莱郡附近还靠岸休息放松了一天,所以全程人心始终稳定。
离开东莱后,又航行了七八天,全程加起来半个月,终于安然抵达了渤海岸边的灅水河口,溯流而上,直抵幽州州治蓟县。
不过,刚刚从蓟县的码头下船时,李素等人就注意到氛围有些不对劲。
幽州牧刘虞亲自在码头等着检阅部队,刘备也从邻县赶来了。
一见到李素和关羽,刘备立刻冲过来,先跟关羽把臂抚背,说些安慰的话,然后就跟李素说:
“伯雅,云长,自从上次给你们的最后那封信之后,幽州这边的乱局又恶化了!不光上谷郡这边张纯、难峭王还没平定,东边的辽西郡也有一股新的反贼扯起叛乱了!公孙伯圭被人围在了辽西管子城!唉,这反贼真是越剿越多,我还以为把张纯灭了就天下太平了!”
——
PS:今天是换地图的过渡性章节,就这样吧,这些肯定要交代的,战后收割功劳、升官这些流水账,多多少少也要写的。
反正还没上架,我已经尽量换地图写快一点了。
至少九成的写手比我水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