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虽然在同龄人里算聪明的,但他那点小把戏,要是李素身为穿越者加上辈子外交专业的,都还看不穿,那李素两辈子人都算白做了。
刘协在正式接见之外,要非要留大家晚上再赐宴,李素随便想想都知道,皇帝肯定是有些话当着所有人的面不好问,所以要私下里单独问。
李素这边,刘协或许是想避开赵云马超的耳目,不希望被听见,如果能稍稍拉拢李素,甚至让他和刘备之间产生猜忌,那就更好。
而刘协自己这一方面,他有些话同样不希望董承听到,万一他向李素请教重新恢复朝廷威望的办法,会伤害到董承的利益,听见了多尴尬。
不过李素倒是不怕刘备因为“刘协单独找他问话”而猜忌他,他知道刘备的识人之明。历史上刘备能在糜芳说出“赵云投北而去”时,果断说赵云心如铁石非富贵可动,何况今日?
而李素自己,说句心里话,他这次为刘备谋划北伐时,原本的推演当中,是觉得刘协大概率会死在李傕手上。但现在刘协自己果断逃了出来,那李素的很多对外态度战略规划都得推倒重来。
李素自己眼下,都没彻底想明白后续要怎么做呢,他也是希望借着这次面圣了解刘协的具体为人,然后因人制宜重新制定对策。
不过有一点,经过白天的会见,李素已经想明白了:皇帝既然脑子清醒,也没有过激举动以为自己又行了、妄想直接掀桌子解决全部军阀……那么,让皇帝多活一阵子,静观其变也没什么不好。
不就是皇帝到了194年还没死么?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刘备今年三十五岁,以刘备历史上的寿命,他还远远等得起。
历史上刘备多等了二十多年,照样等。
后续的变数还很多,说不定一两年之内,朱儁就死了。说不定未来董承和段煨还会冒出矛盾,说不定刘协在处理二袁的时候还会激怒外部军阀,到时候朱儁一死中枢又没人罩得住……
只要出现任何一个机会,那大不了就是刘备坐稳雍凉与益州,再往东救驾一次的事儿。反正只要秉持“不可慕虚名而处实祸”的思路,打下来的地盘不让出去,而名分可以暂时忍让,那就是立于不败之地了。这样每救一次地盘大一块,没什么不好。
而之所以要这么坚持,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李素不能自己打脸,他这辈子开创了“首倡必谴,殿兴有福”的百世自然法则,就要去维护这套自然法则的千秋万代有效性。
他不能一边说首倡者天谴,一边还帮刘备当这个首倡者,甚至还在首倡的情况下让刘备得到江山。刘备必须正当防卫,让别人做弑君或者废帝的事情。首次发明一种最高权力更替方法的政权,历史上都是不得好死的。
所以,后续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句话:待天下有变!
只不过这一切,李素已经没有对历史的先知先觉可用了,他得开着“战场迷雾”跟别人公平斗智。换个别的低智商穿越者,或许会害怕这种彻底脱离历史轨道的推演,但他李某人何许人也?他还怕跟其他人公平斗智?!
……
晚宴就在这样双方都想试探的诡异氛围中开始了。酒菜都不怎么好,毕竟弘农挺穷的,吃喝都是段煨平时的标准。
大灾之年,普通的浊酒用包茅过滤一下,肉菜是一道獐子、一道傻狍子。皇帝还小,就算下面武官狩猎到猛兽,他也不爱吃。
这吃得还不如李素在成都侯府的时候呢。
李素抿了几口酒,氛围稍微坦诚了些,刘协主动问道:“李卿,今夜饮宴之间,不必拘束朝廷之礼,朕请卿直言诤谏——卿真心以为,大汉还能恢复昔日权威么?若要恢复,君谓计将安出?”
对于这种问题,李素其实觉得听得有点耳朵起茧了:皇帝怎么就不相信刘备和自己的绝对忠诚呢?就算这种忠诚的动机不是出于“为了忠于皇帝本身”,但哪怕是为了维护“殿兴有福”的自然法则,李素也不会明面上不忠于皇帝的。
所以,李素严肃地说:“陛下何故又问?我等皆勤王之臣,莫非还有私心?陛下为何始终畏首畏尾?陛下读过臣写的《殿兴有福论》和《蔡李公问对》么?
如今天下已经重新平复,再次想要首乱天下者,必遭天谴!如若天意一时不明,权摄汉中王与臣自己,都笃信这些理论,臣等自然会亲自实施这个天谴。
《蔡李公问对》中,臣明言‘天谴不可被先作乱者应验、而导致后来者肆无忌惮’,因为只要先乱者被灭、天下归于统一,那就说明再战者依然是在使天下人由治入乱而非由乱继乱。所以张角、董卓、李傕都不算‘能让后来者不是首倡的那种首倡’。
陛下可以不相信臣的人品,但应该相信臣对自己道的信仰。此问便如同质疑伯阳、仲尼是否相信他们所宣扬的‘道’,唉……”
孔夫子身前,可以容忍别人怀疑他的人,但也不能容忍别人怀疑他的道。孔子求官,官可以打折,道不能打折,所行非道,那官不做也罢。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还别说,刘协一开始,内心是觉得“无论李素和他说多少话,来证明刘备没有野心,他都不敢相信”。
因为臣在君面前说自己肯定会誓死效忠,会如何如何,这些话都是不值钱的,古往今来哪个乱臣贼子在皇帝面前不是这么说的,再赌咒发誓最后该造反还是反了。
都是客套话,假大空。
但是,李素特地说了一些看似无礼的大话,但却非常巧妙,让刘协放松了戒心。
因为李素提醒了刘协:什么位极人臣,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最高追求,我是要做一个传颂千秋万世的开宗立派哲学家的,开创一套政治哲学理论。你不能拿一辈子的富贵,来侮辱我千秋万代的被供奉膜拜,让我用违背打脸自己哲学理论的方法得天下。
这就好比说佛祖孔子老子要拿生前富贵去换被人永世膜拜,可能么?
你给克劳修斯一个世界首富甚至德国皇帝,他也宁可要被历史书写“这个人发现了宇宙的永恒法则,热力学第二定律”。
话说到这份上,刘协算是豁然开朗:是自己的境界低了,竟然在拿皇帝的诱惑怀疑圣人。皇帝只能做一辈子,死了就没了。
“自古为臣者所说的效忠君父的誓言,不及李卿这番话透彻,是朕失言了。”刘协忍不住自嘲了一句,端起酒杯,若有所思的几秒钟,亲自起身走到李素席边,作了个邀请的手势,
“说起天道,朕读《殿兴有福》及《问对》,却有些不解之处,卿若是不饿,能跟朕先去书房解惑几个问题么?”
李素看了一眼赵云马超,那些武将当然不会回去后乱嚼舌头,李素也就光明正大吃饭吃了一半跟刘协单独去书房。
董承也不能跟随,宦官们也不行。
刘协这番“但求赐教自保之法”的做派,就差一个阁楼一把梯子了。
果不其然,到了书房之后,刘协亲自把房门关上,拱手对李素说:“实不相瞒,朕原先确实惧怕过皇叔废立……今日卿如此开诚布公,朕才也以诚相待,彻底相告。此地再无外人,出卿之口,入朕之耳。
还请卿教朕如何释诸侯之疑,让他们不怕归兵朝廷而被追究,让他们不至于因为骑虎难下而不肯重新听命,朕也知天下重归一统绝非易事,也不知能否在朕手中完成,只请教为诸侯释疑之法。卿以知天命闻于天下,先帝时便赞誉久矣,若天下有人能答此问,非卿而何。”
李素默然了几秒钟,决定说一些对双方都有利的话。
至于什么叫对双方都有利,那就比照刘备的另一个“侄儿”刘琦找诸葛亮问计求自保的标准呗。历史上诸葛亮给刘琦出的主意,也是在不损害刘备利益的前提下的,那是合则两利,刘琦去了江夏掌权后,他那些势力后来赤壁之战时刘备也用上了。
李素便说道:“陛下倒是有自知之明,天下重归太平,确实非朝廷安抚就能做到的。但陛下只是要释疑,让诸侯不再觉得‘天子被奸臣挟持’,让诸侯对朝廷派出的天使多多少少愿意听命,那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臣以为,陛下首先还是应当下罪己诏,之前朝议所说,不可遗漏,其次,应当立一个盟誓,对于当初讨董诸侯,彻底定性,承认他们的功绩。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陛下对于袁氏,尤其是当初在陛下为董贼挟持期间、倡议过拥立燕王刘虞的袁绍,要彻底安抚。
陛下如果能承认‘朕当时确实被挟持,袁绍另立之议也是忠于国家的表现,是为了防止社稷落入董卓控制’,那么,想必将来天下士庶对朝廷清算的恐惧,会大大降低。”
这番话,不能算对刘备有多少利,但绝对也是无害,而且是出于公心,为了天下人谋福利的大实话。
历史上,汉献帝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不好。因为他是董卓所立,所以他跟讨董联盟的诸侯关系,只有一两家处理得比较好——那就是曹操和孙坚/孙策。
因为曹操是在袁绍驻足不前的情况下,坚持说“诸公北面,操但西向”的人,然后引兵西进追击,在荥阳、成皋战败。
曹操说的“诸公北面”,就是指当时袁绍已经暗中动了心思,不想救刘协了,想另立刘虞。
而孙坚不用说,他至少坚持攻打进了雒阳,这个功劳,导致他和他的儿子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会不会因为“皇帝重新统一天下后,清算他们家当初有没有希望逼皇帝退位,有没有试图拥立其他人”。
董卓罪孽再多,至少刘协是他立的,刘协在这点上暧昧不明,才是哪怕董卓、李傕郭汜都死完后,天下依然不能重新听朝廷的必要条件。
当然了,必要条件不等于充分条件,就算刘协这么做了,二袁还是99%概率不会放下武器的,但至少给了一丝理论退路。
换言之,哪怕192年的时候,王允杀了董卓,没有被李傕郭汜反推,袁绍袁术就能心安理得跟王允一团和气、重归一统么?不可能的,袁绍已经骑虎难下,他的核心利益还是希望刘协这个祸根没了,换刘虞。
“我提出过废掉某个皇帝”这个倡议,哪怕最后没实施,这根刺也会被那个他想过要废的皇帝记恨一辈子的,哪怕皇帝真心不怀疑了对方也会自危,这个猜疑链无法斩断,除非其中一方彻底团灭,另一方才放心。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只有曹操能挟天子,甚至孙策在官渡之战前也想过挟天子,因为只有曹孙是跟天子没有任何过节的。
袁绍在196年以前的逆风状态下,在河北风生水起,把强势的公孙瓒压回去,堪称逆风楷模,196年曹操挟天子之后,袁绍的水平似乎瞬间降了一大截,也犹豫了一大截——
这不是袁绍忽然被开降智光环了,而是他实在学不来曹操的挟天子操作,所以只能犹豫左右横跳,他当初是跟刘协结了仇的!
袁术之所以不得不称帝,也是这个道理。狂妄是一方面,怕被清算也占好几成。袁家是反董反废立的带头人,他们怕皇帝恨他们。
而李素,无非是趁着今天没有外人,洞若观火地把这个道理挑明了。
说实话,刘协就算听了,也不一定能做。
他就算彻底赌咒发誓、指洛水为誓指黄河为誓,说袁绍是有功之人。袁绍会像于谦信赖明英宗一样信赖他么?
只要董承这个董卓提拔起来的将领,还是朝廷一把手,或者至少是最重要的中枢武官,而段煨还在侧,袁绍袁术能放心?
如果刘协干了,那么董承段煨会不会不放心?他们会不会另外控制皇帝、矫诏破坏皇帝跟二袁的和解?
这个世界上,如今能够容忍汉献帝继续当皇帝而不怕清算的地方实力派军阀,李素已经算过了,只有刘备、曹操、孙策、朱儁。因为只有这四家是当初既真心在讨董的第二阶段出力,又完全没牵扯到另立皇帝、或者迎立废帝刘辩的嫌疑中的。
你不光要讨董,你还不能是“首倡讨董”,因为首倡讨董就是首倡不希望刘协当皇帝,因为首倡的时间节点时,刘辩还没被毒死呢,刘辩是董卓听说了有人讨伐他之后,才仓促毒死的。所以每一个在刘辩死亡消息传到之前就已经讨董的,都有“废了刘协重新立刘辩”的嫌疑,这根刺是拔不掉的。
你得是跟在后面讨董的那个,起兵时间点必须是“刘辩死讯已经传遍天下后”,这样才能证明你的动机就是真心对付董卓,不对付刘协。
这时候,当初李素安排刘备入蜀、因为道路断绝而躲过了第一时间知道诸侯讨董、躲过了第一时间就响应,反而成了今天的一个重大优势。
或许,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殿兴有福吧,“我们是被迫拿起武器”。
这些分析,李素也不可能全部告诉刘协,哪怕是关起门来说也不行。但挑重点说是没问题的,他希望刘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有瑕疵,必须取舍释疑。
刘协忽然发现自己的处境原来如此痛苦,身为皇帝,要别人相信他没有坏心、相信他以后不会清算,都那么难。
刘协想来想去,长叹一声:“朕这几日就想想,罪己诏怎么写,给袁绍袁术他们示好的嘉奖旨意又该如何说。唉,为君者,在旨意中盟誓嘉奖为臣者,亘古未有啊,要是反而引起二袁愈发忌惮,如何是好啊……”
李素拱手:“这便不是臣所知了,辞藻文赋,非臣所长。陛下可寻心腹文学之臣,徐徐图之。臣告退。”
该挑明的矛盾都挑明了,今天这些话说得这么彻底,一方面也是在帮刘备缓解刘协对他的猜忌。李素的目的就是点出“刘备、曹操、孙策、朱儁这四个人,是不怕刘协当皇帝当得更久的,反正他们从头到尾没有对不起皇帝的黑点,不怕清算”。
如此一来,把天下军阀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再分个级,把己方阵营拉到更安全的那一级里,政治收获不算小了。
跟皇帝的接洽,也算圆满完成。
……
第二天,李素就结束了朝见,带着赵马典回华阴,徐徐西归。
同行三人,也得到了官职赏赐,至于其他没来的人,也由李素把旨意带回去。
赵云从伏波将军进一步升为安南将军,真定乡侯,食邑加到了两千户。
马超实授越骑校尉,都亭侯。
典韦改为步兵校尉,爵位不变,毕竟他这几年也没什么明显的军功。当步兵校尉,也不过是因为刘备即将收复长安,到时候可以进入北军五校系统,继续承担警卫工作。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步兵校尉这个官职,曾经是吴匡被从左中郎将贬下去后担任的。但现在吴匡吴懿即将杀回长安,吴匡显然要拿回他被西凉军夺走的荣华富贵,所以步兵校尉空出来也不值钱了。
其余没来的诸将,赏赐大致如此:
关羽由镇南将军加为前将军,侯爵也在原基础封地上加到县侯,五千户。
张飞由征虏将军加为平西将军,乡侯三千户。
吴匡为强弩将军(杂号将军),乡侯三千户。吴懿为射声校尉,亭侯一千户。这俩纯属刘备的姻亲而加官,加上后续可能需要他们笼络京师北军旧部,收编逃出来的其他北军五校。
其余徐晃、高顺俱为偏裨将军,太史慈等为杂号校尉,严颜张任等只是北伐中勉强捞到个防御战机会的,那就只是升为都尉。
没有参加北伐的将领,比如周泰甘宁,也没落下稍微升官,或是至少原有官职正式得到朝廷认证,周泰也算是个杂号校尉。
文官方面,承认钟繇为右扶风,荀攸为大司马长史、法正为大司马主簿,鲁肃也给了杂号将军号“楼船将军”,继续领长沙太守。
还在蜀中的刘巴,被调为秩千石的大司农丞,也就是司农的副职,负责调度整个关中的救灾劝农与经济改革,是个得罪人的活儿。
种辑、许靖那些原本被董卓陷害放去益州当地方官的,也都放回朝廷中枢填坑。主要是这些人资历年限比较老,在董卓时期就可以实打实当两千石的郡守,现在回来哪怕给个九卿占个位置,也没人能说刘备乱用人、培植亲信排除异己。
当然也不是所有当初被朝廷排挤外放后回京的,都是吉祥物属性,也有实打实掌权或者地位清贵的——比如李素的岳父蔡邕,今年都六十一岁了,这个资历绝对够老。实授巴郡太守当地方官都当了五年了。当初何进一开始给他巴郡太守,都是为了“留为侍中”过个桥而已,没想到真的一当就是那么久。
既然是五年前就有资格当侍中的人,现在朝中公卿直接被杀空出来那么多缺,都换了两轮了,当初跟蔡邕同时期的王允都死那么久了,自然不会再有人质疑给蔡邕高位。
所以蔡邕直接挂名司空,成了三公。司空是三公里偏技术型内政的,大致相当于后来六部里的户、工,再加上分管一个九卿里的宗正。而司徒偏人事、太尉偏军事。
让蔡邕当司空,正好压住目前旧的、还活着的大司农和宗正,帮着刘备在雍凉同时推行救灾、水利建设和税制改革。
当然这些统统要等长安城攻下了,才举行实授的仪式。反正也没两天了,所以刘协的圣旨也是先打个提前量,默认刘备已经能板上钉钉拿下。
……
李素一行四月二十七日从弘农出发,二十八日过华阴,月底抵达长安。
李素回来的时候,长安城东南西三面的佯攻攻城战,果然都已经打了两三天了,李傕的守城兵力已经被充分吸引到了这三面。
刘备的佯攻演得非常逼真,属于那种“敌人只要敢露出破绽就能随时转为主攻”的将计就计,所以李傕根本无法避免捉襟见肘。
刘备看到李素也非常开心,置酒问了朝见始末、众将众臣封赏,非常满意。
刘备非常意气风发地拉着李素观战:“伯雅来的正好,且看孤数日之内便破城。”
——
这一更六千字,算两更吧,一会儿还有一更,放心今天可以破长安。
我觉得我不是水,这本本来就是计谋文,没有政治博弈没有大义名分只有直接杀杀杀,那跟那些当朝廷不存在的打游戏有什么区别。
三国志游戏里朝廷的名份用处被严重低估了,现实历史上二袁的多少掣肘都是因为他们跟皇帝有疙瘩,只看军事牌是无法解释的,这一点不说明我觉得不吐不快。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刘协在正式接见之外,要非要留大家晚上再赐宴,李素随便想想都知道,皇帝肯定是有些话当着所有人的面不好问,所以要私下里单独问。
李素这边,刘协或许是想避开赵云马超的耳目,不希望被听见,如果能稍稍拉拢李素,甚至让他和刘备之间产生猜忌,那就更好。
而刘协自己这一方面,他有些话同样不希望董承听到,万一他向李素请教重新恢复朝廷威望的办法,会伤害到董承的利益,听见了多尴尬。
不过李素倒是不怕刘备因为“刘协单独找他问话”而猜忌他,他知道刘备的识人之明。历史上刘备能在糜芳说出“赵云投北而去”时,果断说赵云心如铁石非富贵可动,何况今日?
而李素自己,说句心里话,他这次为刘备谋划北伐时,原本的推演当中,是觉得刘协大概率会死在李傕手上。但现在刘协自己果断逃了出来,那李素的很多对外态度战略规划都得推倒重来。
李素自己眼下,都没彻底想明白后续要怎么做呢,他也是希望借着这次面圣了解刘协的具体为人,然后因人制宜重新制定对策。
不过有一点,经过白天的会见,李素已经想明白了:皇帝既然脑子清醒,也没有过激举动以为自己又行了、妄想直接掀桌子解决全部军阀……那么,让皇帝多活一阵子,静观其变也没什么不好。
不就是皇帝到了194年还没死么?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刘备今年三十五岁,以刘备历史上的寿命,他还远远等得起。
历史上刘备多等了二十多年,照样等。
后续的变数还很多,说不定一两年之内,朱儁就死了。说不定未来董承和段煨还会冒出矛盾,说不定刘协在处理二袁的时候还会激怒外部军阀,到时候朱儁一死中枢又没人罩得住……
只要出现任何一个机会,那大不了就是刘备坐稳雍凉与益州,再往东救驾一次的事儿。反正只要秉持“不可慕虚名而处实祸”的思路,打下来的地盘不让出去,而名分可以暂时忍让,那就是立于不败之地了。这样每救一次地盘大一块,没什么不好。
而之所以要这么坚持,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李素不能自己打脸,他这辈子开创了“首倡必谴,殿兴有福”的百世自然法则,就要去维护这套自然法则的千秋万代有效性。
他不能一边说首倡者天谴,一边还帮刘备当这个首倡者,甚至还在首倡的情况下让刘备得到江山。刘备必须正当防卫,让别人做弑君或者废帝的事情。首次发明一种最高权力更替方法的政权,历史上都是不得好死的。
所以,后续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句话:待天下有变!
只不过这一切,李素已经没有对历史的先知先觉可用了,他得开着“战场迷雾”跟别人公平斗智。换个别的低智商穿越者,或许会害怕这种彻底脱离历史轨道的推演,但他李某人何许人也?他还怕跟其他人公平斗智?!
……
晚宴就在这样双方都想试探的诡异氛围中开始了。酒菜都不怎么好,毕竟弘农挺穷的,吃喝都是段煨平时的标准。
大灾之年,普通的浊酒用包茅过滤一下,肉菜是一道獐子、一道傻狍子。皇帝还小,就算下面武官狩猎到猛兽,他也不爱吃。
这吃得还不如李素在成都侯府的时候呢。
李素抿了几口酒,氛围稍微坦诚了些,刘协主动问道:“李卿,今夜饮宴之间,不必拘束朝廷之礼,朕请卿直言诤谏——卿真心以为,大汉还能恢复昔日权威么?若要恢复,君谓计将安出?”
对于这种问题,李素其实觉得听得有点耳朵起茧了:皇帝怎么就不相信刘备和自己的绝对忠诚呢?就算这种忠诚的动机不是出于“为了忠于皇帝本身”,但哪怕是为了维护“殿兴有福”的自然法则,李素也不会明面上不忠于皇帝的。
所以,李素严肃地说:“陛下何故又问?我等皆勤王之臣,莫非还有私心?陛下为何始终畏首畏尾?陛下读过臣写的《殿兴有福论》和《蔡李公问对》么?
如今天下已经重新平复,再次想要首乱天下者,必遭天谴!如若天意一时不明,权摄汉中王与臣自己,都笃信这些理论,臣等自然会亲自实施这个天谴。
《蔡李公问对》中,臣明言‘天谴不可被先作乱者应验、而导致后来者肆无忌惮’,因为只要先乱者被灭、天下归于统一,那就说明再战者依然是在使天下人由治入乱而非由乱继乱。所以张角、董卓、李傕都不算‘能让后来者不是首倡的那种首倡’。
陛下可以不相信臣的人品,但应该相信臣对自己道的信仰。此问便如同质疑伯阳、仲尼是否相信他们所宣扬的‘道’,唉……”
孔夫子身前,可以容忍别人怀疑他的人,但也不能容忍别人怀疑他的道。孔子求官,官可以打折,道不能打折,所行非道,那官不做也罢。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还别说,刘协一开始,内心是觉得“无论李素和他说多少话,来证明刘备没有野心,他都不敢相信”。
因为臣在君面前说自己肯定会誓死效忠,会如何如何,这些话都是不值钱的,古往今来哪个乱臣贼子在皇帝面前不是这么说的,再赌咒发誓最后该造反还是反了。
都是客套话,假大空。
但是,李素特地说了一些看似无礼的大话,但却非常巧妙,让刘协放松了戒心。
因为李素提醒了刘协:什么位极人臣,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最高追求,我是要做一个传颂千秋万世的开宗立派哲学家的,开创一套政治哲学理论。你不能拿一辈子的富贵,来侮辱我千秋万代的被供奉膜拜,让我用违背打脸自己哲学理论的方法得天下。
这就好比说佛祖孔子老子要拿生前富贵去换被人永世膜拜,可能么?
你给克劳修斯一个世界首富甚至德国皇帝,他也宁可要被历史书写“这个人发现了宇宙的永恒法则,热力学第二定律”。
话说到这份上,刘协算是豁然开朗:是自己的境界低了,竟然在拿皇帝的诱惑怀疑圣人。皇帝只能做一辈子,死了就没了。
“自古为臣者所说的效忠君父的誓言,不及李卿这番话透彻,是朕失言了。”刘协忍不住自嘲了一句,端起酒杯,若有所思的几秒钟,亲自起身走到李素席边,作了个邀请的手势,
“说起天道,朕读《殿兴有福》及《问对》,却有些不解之处,卿若是不饿,能跟朕先去书房解惑几个问题么?”
李素看了一眼赵云马超,那些武将当然不会回去后乱嚼舌头,李素也就光明正大吃饭吃了一半跟刘协单独去书房。
董承也不能跟随,宦官们也不行。
刘协这番“但求赐教自保之法”的做派,就差一个阁楼一把梯子了。
果不其然,到了书房之后,刘协亲自把房门关上,拱手对李素说:“实不相瞒,朕原先确实惧怕过皇叔废立……今日卿如此开诚布公,朕才也以诚相待,彻底相告。此地再无外人,出卿之口,入朕之耳。
还请卿教朕如何释诸侯之疑,让他们不怕归兵朝廷而被追究,让他们不至于因为骑虎难下而不肯重新听命,朕也知天下重归一统绝非易事,也不知能否在朕手中完成,只请教为诸侯释疑之法。卿以知天命闻于天下,先帝时便赞誉久矣,若天下有人能答此问,非卿而何。”
李素默然了几秒钟,决定说一些对双方都有利的话。
至于什么叫对双方都有利,那就比照刘备的另一个“侄儿”刘琦找诸葛亮问计求自保的标准呗。历史上诸葛亮给刘琦出的主意,也是在不损害刘备利益的前提下的,那是合则两利,刘琦去了江夏掌权后,他那些势力后来赤壁之战时刘备也用上了。
李素便说道:“陛下倒是有自知之明,天下重归太平,确实非朝廷安抚就能做到的。但陛下只是要释疑,让诸侯不再觉得‘天子被奸臣挟持’,让诸侯对朝廷派出的天使多多少少愿意听命,那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臣以为,陛下首先还是应当下罪己诏,之前朝议所说,不可遗漏,其次,应当立一个盟誓,对于当初讨董诸侯,彻底定性,承认他们的功绩。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陛下对于袁氏,尤其是当初在陛下为董贼挟持期间、倡议过拥立燕王刘虞的袁绍,要彻底安抚。
陛下如果能承认‘朕当时确实被挟持,袁绍另立之议也是忠于国家的表现,是为了防止社稷落入董卓控制’,那么,想必将来天下士庶对朝廷清算的恐惧,会大大降低。”
这番话,不能算对刘备有多少利,但绝对也是无害,而且是出于公心,为了天下人谋福利的大实话。
历史上,汉献帝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不好。因为他是董卓所立,所以他跟讨董联盟的诸侯关系,只有一两家处理得比较好——那就是曹操和孙坚/孙策。
因为曹操是在袁绍驻足不前的情况下,坚持说“诸公北面,操但西向”的人,然后引兵西进追击,在荥阳、成皋战败。
曹操说的“诸公北面”,就是指当时袁绍已经暗中动了心思,不想救刘协了,想另立刘虞。
而孙坚不用说,他至少坚持攻打进了雒阳,这个功劳,导致他和他的儿子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会不会因为“皇帝重新统一天下后,清算他们家当初有没有希望逼皇帝退位,有没有试图拥立其他人”。
董卓罪孽再多,至少刘协是他立的,刘协在这点上暧昧不明,才是哪怕董卓、李傕郭汜都死完后,天下依然不能重新听朝廷的必要条件。
当然了,必要条件不等于充分条件,就算刘协这么做了,二袁还是99%概率不会放下武器的,但至少给了一丝理论退路。
换言之,哪怕192年的时候,王允杀了董卓,没有被李傕郭汜反推,袁绍袁术就能心安理得跟王允一团和气、重归一统么?不可能的,袁绍已经骑虎难下,他的核心利益还是希望刘协这个祸根没了,换刘虞。
“我提出过废掉某个皇帝”这个倡议,哪怕最后没实施,这根刺也会被那个他想过要废的皇帝记恨一辈子的,哪怕皇帝真心不怀疑了对方也会自危,这个猜疑链无法斩断,除非其中一方彻底团灭,另一方才放心。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只有曹操能挟天子,甚至孙策在官渡之战前也想过挟天子,因为只有曹孙是跟天子没有任何过节的。
袁绍在196年以前的逆风状态下,在河北风生水起,把强势的公孙瓒压回去,堪称逆风楷模,196年曹操挟天子之后,袁绍的水平似乎瞬间降了一大截,也犹豫了一大截——
这不是袁绍忽然被开降智光环了,而是他实在学不来曹操的挟天子操作,所以只能犹豫左右横跳,他当初是跟刘协结了仇的!
袁术之所以不得不称帝,也是这个道理。狂妄是一方面,怕被清算也占好几成。袁家是反董反废立的带头人,他们怕皇帝恨他们。
而李素,无非是趁着今天没有外人,洞若观火地把这个道理挑明了。
说实话,刘协就算听了,也不一定能做。
他就算彻底赌咒发誓、指洛水为誓指黄河为誓,说袁绍是有功之人。袁绍会像于谦信赖明英宗一样信赖他么?
只要董承这个董卓提拔起来的将领,还是朝廷一把手,或者至少是最重要的中枢武官,而段煨还在侧,袁绍袁术能放心?
如果刘协干了,那么董承段煨会不会不放心?他们会不会另外控制皇帝、矫诏破坏皇帝跟二袁的和解?
这个世界上,如今能够容忍汉献帝继续当皇帝而不怕清算的地方实力派军阀,李素已经算过了,只有刘备、曹操、孙策、朱儁。因为只有这四家是当初既真心在讨董的第二阶段出力,又完全没牵扯到另立皇帝、或者迎立废帝刘辩的嫌疑中的。
你不光要讨董,你还不能是“首倡讨董”,因为首倡讨董就是首倡不希望刘协当皇帝,因为首倡的时间节点时,刘辩还没被毒死呢,刘辩是董卓听说了有人讨伐他之后,才仓促毒死的。所以每一个在刘辩死亡消息传到之前就已经讨董的,都有“废了刘协重新立刘辩”的嫌疑,这根刺是拔不掉的。
你得是跟在后面讨董的那个,起兵时间点必须是“刘辩死讯已经传遍天下后”,这样才能证明你的动机就是真心对付董卓,不对付刘协。
这时候,当初李素安排刘备入蜀、因为道路断绝而躲过了第一时间知道诸侯讨董、躲过了第一时间就响应,反而成了今天的一个重大优势。
或许,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殿兴有福吧,“我们是被迫拿起武器”。
这些分析,李素也不可能全部告诉刘协,哪怕是关起门来说也不行。但挑重点说是没问题的,他希望刘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有瑕疵,必须取舍释疑。
刘协忽然发现自己的处境原来如此痛苦,身为皇帝,要别人相信他没有坏心、相信他以后不会清算,都那么难。
刘协想来想去,长叹一声:“朕这几日就想想,罪己诏怎么写,给袁绍袁术他们示好的嘉奖旨意又该如何说。唉,为君者,在旨意中盟誓嘉奖为臣者,亘古未有啊,要是反而引起二袁愈发忌惮,如何是好啊……”
李素拱手:“这便不是臣所知了,辞藻文赋,非臣所长。陛下可寻心腹文学之臣,徐徐图之。臣告退。”
该挑明的矛盾都挑明了,今天这些话说得这么彻底,一方面也是在帮刘备缓解刘协对他的猜忌。李素的目的就是点出“刘备、曹操、孙策、朱儁这四个人,是不怕刘协当皇帝当得更久的,反正他们从头到尾没有对不起皇帝的黑点,不怕清算”。
如此一来,把天下军阀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再分个级,把己方阵营拉到更安全的那一级里,政治收获不算小了。
跟皇帝的接洽,也算圆满完成。
……
第二天,李素就结束了朝见,带着赵马典回华阴,徐徐西归。
同行三人,也得到了官职赏赐,至于其他没来的人,也由李素把旨意带回去。
赵云从伏波将军进一步升为安南将军,真定乡侯,食邑加到了两千户。
马超实授越骑校尉,都亭侯。
典韦改为步兵校尉,爵位不变,毕竟他这几年也没什么明显的军功。当步兵校尉,也不过是因为刘备即将收复长安,到时候可以进入北军五校系统,继续承担警卫工作。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步兵校尉这个官职,曾经是吴匡被从左中郎将贬下去后担任的。但现在吴匡吴懿即将杀回长安,吴匡显然要拿回他被西凉军夺走的荣华富贵,所以步兵校尉空出来也不值钱了。
其余没来的诸将,赏赐大致如此:
关羽由镇南将军加为前将军,侯爵也在原基础封地上加到县侯,五千户。
张飞由征虏将军加为平西将军,乡侯三千户。
吴匡为强弩将军(杂号将军),乡侯三千户。吴懿为射声校尉,亭侯一千户。这俩纯属刘备的姻亲而加官,加上后续可能需要他们笼络京师北军旧部,收编逃出来的其他北军五校。
其余徐晃、高顺俱为偏裨将军,太史慈等为杂号校尉,严颜张任等只是北伐中勉强捞到个防御战机会的,那就只是升为都尉。
没有参加北伐的将领,比如周泰甘宁,也没落下稍微升官,或是至少原有官职正式得到朝廷认证,周泰也算是个杂号校尉。
文官方面,承认钟繇为右扶风,荀攸为大司马长史、法正为大司马主簿,鲁肃也给了杂号将军号“楼船将军”,继续领长沙太守。
还在蜀中的刘巴,被调为秩千石的大司农丞,也就是司农的副职,负责调度整个关中的救灾劝农与经济改革,是个得罪人的活儿。
种辑、许靖那些原本被董卓陷害放去益州当地方官的,也都放回朝廷中枢填坑。主要是这些人资历年限比较老,在董卓时期就可以实打实当两千石的郡守,现在回来哪怕给个九卿占个位置,也没人能说刘备乱用人、培植亲信排除异己。
当然也不是所有当初被朝廷排挤外放后回京的,都是吉祥物属性,也有实打实掌权或者地位清贵的——比如李素的岳父蔡邕,今年都六十一岁了,这个资历绝对够老。实授巴郡太守当地方官都当了五年了。当初何进一开始给他巴郡太守,都是为了“留为侍中”过个桥而已,没想到真的一当就是那么久。
既然是五年前就有资格当侍中的人,现在朝中公卿直接被杀空出来那么多缺,都换了两轮了,当初跟蔡邕同时期的王允都死那么久了,自然不会再有人质疑给蔡邕高位。
所以蔡邕直接挂名司空,成了三公。司空是三公里偏技术型内政的,大致相当于后来六部里的户、工,再加上分管一个九卿里的宗正。而司徒偏人事、太尉偏军事。
让蔡邕当司空,正好压住目前旧的、还活着的大司农和宗正,帮着刘备在雍凉同时推行救灾、水利建设和税制改革。
当然这些统统要等长安城攻下了,才举行实授的仪式。反正也没两天了,所以刘协的圣旨也是先打个提前量,默认刘备已经能板上钉钉拿下。
……
李素一行四月二十七日从弘农出发,二十八日过华阴,月底抵达长安。
李素回来的时候,长安城东南西三面的佯攻攻城战,果然都已经打了两三天了,李傕的守城兵力已经被充分吸引到了这三面。
刘备的佯攻演得非常逼真,属于那种“敌人只要敢露出破绽就能随时转为主攻”的将计就计,所以李傕根本无法避免捉襟见肘。
刘备看到李素也非常开心,置酒问了朝见始末、众将众臣封赏,非常满意。
刘备非常意气风发地拉着李素观战:“伯雅来的正好,且看孤数日之内便破城。”
——
这一更六千字,算两更吧,一会儿还有一更,放心今天可以破长安。
我觉得我不是水,这本本来就是计谋文,没有政治博弈没有大义名分只有直接杀杀杀,那跟那些当朝廷不存在的打游戏有什么区别。
三国志游戏里朝廷的名份用处被严重低估了,现实历史上二袁的多少掣肘都是因为他们跟皇帝有疙瘩,只看军事牌是无法解释的,这一点不说明我觉得不吐不快。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