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的这次出使,称得上是效果拔群,超额完成了任务。
跟袁绍谈妥了交好意向之后,杨修其实也没在邺城多住几天,就匆匆告辞回程了。
但即使杨修走得那么快,袁绍卖粮去关中的第一批粮船队,甚至比杨修还更早抵达了关中,运去了数以万石计的粮食。
之所以到得这么快,是因为这第一批粮食,是从袁绍控制的河内郡发出的,河内距离关中地区比邺城所在的魏郡还要近很多。
袁绍在跟杨修约定之后的次日一早,就派出了快马信使,到河内郡治野王县,让河内太守张杨亲自督办,发野王、怀县、河阳、山阳四县余粮,组织船队与护军去关中卖。后续等河北其他各郡的秋粮税收收上来后,袁绍还会另外组织第二、第三批的卖粮。
船队会顺着黄河逆流抵达河东郡的东垣县,然后陆路运大约一百里,到安邑、闻喜,转入湅水,顺流而下水运从蒲阪津再进入黄河、渡河抵达黄河西岸的渭河,就能到长安。
之所以要绕一下而非全程走黄河,稍微懂点地理的人都知道,那是为了绕过三门峡这个不可能通过的绝地。
东垣到安邑这一百里陆路的成本,着实比另外两段四五百里的黄河水路还要高(河内到东垣四百里,安邑到长安五百里)。而且袁绍还特地派兵保护,确保安邑这段陆路不被饥饿的白波贼抢劫。
驻扎在黄河北岸黎阳港的淳于琼,就被临时就近派去保护张杨的粮车队,七月下旬刚到的时候,当地的白波贼韩暹一开始不长眼,还派出一些兵力来抢,果然被淳于琼击退,斩杀白波贼数百人,韩暹这才消停了些。
而白波贼头号贼首郭太,如今主要驻扎在河东郡以北的平阳郡,也就是后世的临汾一带,他跟韩暹事实上各自划了地盘,所以也懒得赶几百里路过来劫掠,韩暹也没为这点小事向他求援。
考虑到跟刘备的暗中联盟分赃约定,袁绍打算信守诺言,不染指河东郡,所以他在送杨修回去的时候,就跟杨修交代了——
除了这第一批粮食,会由淳于琼负责护送,后续的卖粮,要刘备军自己拿下河东,或者至少是扫清道路,否则要是半路被韩暹劫走了,也得照样问刘备算钱。
杨修当然是满口答应,还盛赞袁绍的仗义,表示他回去之后立刻跟刘备说,让刘备立刻出兵。
尽管今年关中如此灾荒残破,军粮短缺,刘备和李素荀攸商议的结论,都是不该再进行军事冒险,以减少消耗。
但既然河东之战是为了确保己方外贸粮道,那性质就不一样了,哪怕多耗点军粮也得打。而且只要打到河东,就可以在那儿驻军一部分,直接在距离袁绍更近的地方就食,让这些部队吃的粮食少运一些路程,减少路上损耗。
不过考虑到山西西部的地形,除了一些狭窄的河谷平原之外就是吕梁山区了。所以要深入山区追剿白波贼残敌、打游击战,那肯定是扛不住损耗的。
而且关羽今年也已经带着主力部队回益州了,以减少关中地区军粮消耗。
所以估计最后刘备会派偏将徐晃带点兵杀回老家,控制住蒲阪津-安邑-闻喜-东垣一线这四座湅水沿岸的粮道县城,至于河东的广大山区游击战根据地,就等明年缓过起来,再带着关羽重新打一遍吧。
关羽就是河东本地人,五六年前、入川前夕,关羽就是在河东好好扫荡过一番的,还杀了杨奉李乐等贼将。如今再回去,光靠关羽的威名就能让韩暹郭太不敢造次。
……
八月初五,觐见完袁绍后的第十四天,杨修好整以暇地赶回关中,走与粮船队同样的路线,由湅水经蒲阪津渡河入渭,抵达长安。
第一批袁绍粮船队,在杨修抵达前一天也到了,几万石粮食已经清点入库、交割完毕,按照“三石白米就能换一批宽幅蜀锦”的高价,换走了不少刘备军的高端工业品。
随着袁绍也加入卖粮支援关中的行列,长安城里被李素抬高到官方收购价四千钱一石白米、对外零售价五千钱的粮价,也总算因为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规律,自然回落了。
袁绍和袁术的商人争着卖粮,李素顺水推舟把白米收购价从四千钱降低到三千钱,市场上的零售价也降低到了三千五百钱,比两个月前的最高峰回落了一千五。
虽然仍是常年的将近十倍,但毕竟也算是给条活路,不至于饿死人了。
而且白米都降到三千五了,麦子就更便宜了,因为袁绍的产区河北是不产白米的,主要是麦面。面粉零售价跌破三千钱一石的大关,豆菽跌破一千钱大关,基本上就有活路了。
这堪称汉末一次救灾的壮举——毕竟今年关中的灾害,哪怕有救灾,至少也导致近二百八十万人歉收近半口粮,那就是一百万人一年的粮食。
哪怕普通人维持最低生存时,不需要跟士兵那样吃很多,但乘上可怕的人口基数和时间长度,总量也非常夸张了——按照士兵们每月吃一石半粮食算,饥民活命除个几倍,至少也是一石粮食吃三四个月,这已经是熬稀粥喝了。
一个人一年至少三石,一百万人可不是三百万石——这已经比公孙瓒在易京囤的全部粮食还多好几成了。再算上运输损耗,可不得五百万。
袁绍和袁术再支持,再逐利卖粮,实际上也不可能堵上那么大的缺口,两家加起来能解决一半就不错了。李素再想想办法,让百姓用树皮草根杂粮蔬菜补一部分,再指望明年开春鼓励百姓多种点速成作物、夏粮早点下来少撑两个月,勉强也就撑过去了。
到了这一刻,关中那些始终“礼貌观望”的世家,才算是彻底信服了李素的“宏观调控”。原来李素不但懂抗旱灭蝗救灾,也懂“吸引外贸进出口”解决粮荒,双管齐下竟能把一个荒年的局势稳住到这种程度。
一开始喷他“盘剥百姓把米价涨到那么高”的人,哪怕原先是慑于刀兵不敢公开喷,心里始终是嘀咕的。到了这一刻,所有人内心的嘀咕也才彻底平息。
就像后世范仲淹那个“涨价引诱外地人卖粮过来”的操作,在真相大白后终于欲扬先抑收获了满满的盛誉。
“可惜右将军已经贵为京兆尹,否则若是能担任大司农,真是造福百姓造福朝廷。现在却只有京兆百姓能受益于这样的好官,真是京兆之幸,天下百姓之不幸啊。”
……
随着袁绍的大批粮食运到,刘备也深感欣慰,他是知道民间疾苦的,所以拨出几天时间,亲自暗访体察民情,探明百姓心声。
五天之后,八月初十,刘备非常满意地在北宫召见了李素,也召见了杨修,他要论功行赏。
其他一些文官幕僚得到消息,也是艳羡不已。李素已经没什么可升的了,但杨修从一个无职郎官入仕,第一个任务就说服了袁绍这样举足轻重的强大诸侯,跟刘备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盟友善、周济急困,这功劳可就太大了。大伙儿都纷纷猜测杨修能授个什么官。
赏赐之前,刘备也温言问了杨修一些别的细节,主要是关于薛悌这枚棋子的效果的:“德祖,你说袁绍当时完全相信了曹操以薛悌、王必等内应,阻挠关中寻求外援赈灾、阻挠我们联结袁绍。
可如今你也回来五日了,为何还没打探到袁绍有与曹操反目的风声?也不曾听闻袁绍至少派遣使者去弘农御前状告曹操‘离间诸侯、阻塞王路’?”
杨修对答如流:“大王,袁绍肯不加限制地大量卖粮给我们,可见其心已明。但我观袁绍贪图眼前之利,往往不愿被突发的新目标打乱自己的计划。何况,我此番出使,问袁绍示好买粮是明,其余在暗。
袁绍不想表现得跟我议论过此事,想等王必这边的案情风声渐渐自然传到河北,他再有所反应,也是人之常情。我估计他会拖到秋末入冬,再假装反应过来,然后先给陛下上书,陈述曹操的离间之恶,但既然隆冬不宜用兵,他至少也要明年才会有所举动了。
我在邺城时,探查过袁绍的本意,他今年原是打算公孙瓒彻底被灭后,转而顺路以大军歼灭上党郡张燕。先张燕而后曹操,也省了大军往返奔波,白白多行军浪费。”
刘备听了,扼腕叹息:袁绍这人,眼前的利益还是看不开啊,他只想着最近的利益有什么先吃下去,不太考虑“哪个敌人威胁最大”。
罢了,袁绍要是能看穿,彻底果断豪赌,那就不是袁绍了。
刘备这才拿出一道旨意——当然不是他写的,而是这五天里,他派人去弘农请来的。
刘备只是宣布:“德祖,我五日前已向陛下表奏你为大行令,陛下也正式回复、下旨允准了。日后还要继续好生为朝廷效力!”
杨修心中一喜,随后也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仪态得体地谢过了天恩。
“大行令”这个官职,在汉初的时候是非常高的,是九卿之一,总管汉朝对外藩蛮夷的外交事务。不过汉武帝之后,“大行令”改名叫“大鸿胪”,反而是原本“大行令”下面的“行人”改叫“大行令”,顶替了上官的旧名。
但即使如此,现在的“大行令”依然是“大鸿胪”下属的第三把手,仅次于正千石的“大鸿胪丞”。
品秩虽然不高,只有六百石,但这毕竟是“外交部三把手”了,实权是非常可观的,负责接待应对所有外国来使的具体工作。
刘备这也是看上了杨修这人出身高贵、口才也好,机灵聪明,适合这些外交斡旋的事儿,也算是人尽其用了。
旁边其他文官幕僚一时窃窃私语:
“杨家这真是一门煊赫,将来说不定要五世三公了,杨德祖这才虚岁二十二啊,从闲职郎官升迁,第一步就是大行令,就出使了一趟袁绍求援,啧啧啧,这升官速度,三十岁前肯定位列九卿了,四十岁还不是能到杨太尉的高度。”
“不能这么看,人家做事时间是不久,但这一趟出使,也算是至少多救活了几十万本该饿死的关中百姓,否则袁绍肯卖这么多粮食给咱?从这份功德看,给大行令也不为过了。
我估计要不是袁绍没立刻跟曹操反目,所以大王才觉得未竟全功。否则的话,怕不是大鸿胪丞都有可能。”
当天散会之后,不少朝中比千石以下的文官,就纷纷跟杨修示好,笑称他该请客庆贺升官。
杨修也不推辞,意气风发地表示一定请客,但大灾之年,还是不要铺张浪费。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跟袁绍谈妥了交好意向之后,杨修其实也没在邺城多住几天,就匆匆告辞回程了。
但即使杨修走得那么快,袁绍卖粮去关中的第一批粮船队,甚至比杨修还更早抵达了关中,运去了数以万石计的粮食。
之所以到得这么快,是因为这第一批粮食,是从袁绍控制的河内郡发出的,河内距离关中地区比邺城所在的魏郡还要近很多。
袁绍在跟杨修约定之后的次日一早,就派出了快马信使,到河内郡治野王县,让河内太守张杨亲自督办,发野王、怀县、河阳、山阳四县余粮,组织船队与护军去关中卖。后续等河北其他各郡的秋粮税收收上来后,袁绍还会另外组织第二、第三批的卖粮。
船队会顺着黄河逆流抵达河东郡的东垣县,然后陆路运大约一百里,到安邑、闻喜,转入湅水,顺流而下水运从蒲阪津再进入黄河、渡河抵达黄河西岸的渭河,就能到长安。
之所以要绕一下而非全程走黄河,稍微懂点地理的人都知道,那是为了绕过三门峡这个不可能通过的绝地。
东垣到安邑这一百里陆路的成本,着实比另外两段四五百里的黄河水路还要高(河内到东垣四百里,安邑到长安五百里)。而且袁绍还特地派兵保护,确保安邑这段陆路不被饥饿的白波贼抢劫。
驻扎在黄河北岸黎阳港的淳于琼,就被临时就近派去保护张杨的粮车队,七月下旬刚到的时候,当地的白波贼韩暹一开始不长眼,还派出一些兵力来抢,果然被淳于琼击退,斩杀白波贼数百人,韩暹这才消停了些。
而白波贼头号贼首郭太,如今主要驻扎在河东郡以北的平阳郡,也就是后世的临汾一带,他跟韩暹事实上各自划了地盘,所以也懒得赶几百里路过来劫掠,韩暹也没为这点小事向他求援。
考虑到跟刘备的暗中联盟分赃约定,袁绍打算信守诺言,不染指河东郡,所以他在送杨修回去的时候,就跟杨修交代了——
除了这第一批粮食,会由淳于琼负责护送,后续的卖粮,要刘备军自己拿下河东,或者至少是扫清道路,否则要是半路被韩暹劫走了,也得照样问刘备算钱。
杨修当然是满口答应,还盛赞袁绍的仗义,表示他回去之后立刻跟刘备说,让刘备立刻出兵。
尽管今年关中如此灾荒残破,军粮短缺,刘备和李素荀攸商议的结论,都是不该再进行军事冒险,以减少消耗。
但既然河东之战是为了确保己方外贸粮道,那性质就不一样了,哪怕多耗点军粮也得打。而且只要打到河东,就可以在那儿驻军一部分,直接在距离袁绍更近的地方就食,让这些部队吃的粮食少运一些路程,减少路上损耗。
不过考虑到山西西部的地形,除了一些狭窄的河谷平原之外就是吕梁山区了。所以要深入山区追剿白波贼残敌、打游击战,那肯定是扛不住损耗的。
而且关羽今年也已经带着主力部队回益州了,以减少关中地区军粮消耗。
所以估计最后刘备会派偏将徐晃带点兵杀回老家,控制住蒲阪津-安邑-闻喜-东垣一线这四座湅水沿岸的粮道县城,至于河东的广大山区游击战根据地,就等明年缓过起来,再带着关羽重新打一遍吧。
关羽就是河东本地人,五六年前、入川前夕,关羽就是在河东好好扫荡过一番的,还杀了杨奉李乐等贼将。如今再回去,光靠关羽的威名就能让韩暹郭太不敢造次。
……
八月初五,觐见完袁绍后的第十四天,杨修好整以暇地赶回关中,走与粮船队同样的路线,由湅水经蒲阪津渡河入渭,抵达长安。
第一批袁绍粮船队,在杨修抵达前一天也到了,几万石粮食已经清点入库、交割完毕,按照“三石白米就能换一批宽幅蜀锦”的高价,换走了不少刘备军的高端工业品。
随着袁绍也加入卖粮支援关中的行列,长安城里被李素抬高到官方收购价四千钱一石白米、对外零售价五千钱的粮价,也总算因为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规律,自然回落了。
袁绍和袁术的商人争着卖粮,李素顺水推舟把白米收购价从四千钱降低到三千钱,市场上的零售价也降低到了三千五百钱,比两个月前的最高峰回落了一千五。
虽然仍是常年的将近十倍,但毕竟也算是给条活路,不至于饿死人了。
而且白米都降到三千五了,麦子就更便宜了,因为袁绍的产区河北是不产白米的,主要是麦面。面粉零售价跌破三千钱一石的大关,豆菽跌破一千钱大关,基本上就有活路了。
这堪称汉末一次救灾的壮举——毕竟今年关中的灾害,哪怕有救灾,至少也导致近二百八十万人歉收近半口粮,那就是一百万人一年的粮食。
哪怕普通人维持最低生存时,不需要跟士兵那样吃很多,但乘上可怕的人口基数和时间长度,总量也非常夸张了——按照士兵们每月吃一石半粮食算,饥民活命除个几倍,至少也是一石粮食吃三四个月,这已经是熬稀粥喝了。
一个人一年至少三石,一百万人可不是三百万石——这已经比公孙瓒在易京囤的全部粮食还多好几成了。再算上运输损耗,可不得五百万。
袁绍和袁术再支持,再逐利卖粮,实际上也不可能堵上那么大的缺口,两家加起来能解决一半就不错了。李素再想想办法,让百姓用树皮草根杂粮蔬菜补一部分,再指望明年开春鼓励百姓多种点速成作物、夏粮早点下来少撑两个月,勉强也就撑过去了。
到了这一刻,关中那些始终“礼貌观望”的世家,才算是彻底信服了李素的“宏观调控”。原来李素不但懂抗旱灭蝗救灾,也懂“吸引外贸进出口”解决粮荒,双管齐下竟能把一个荒年的局势稳住到这种程度。
一开始喷他“盘剥百姓把米价涨到那么高”的人,哪怕原先是慑于刀兵不敢公开喷,心里始终是嘀咕的。到了这一刻,所有人内心的嘀咕也才彻底平息。
就像后世范仲淹那个“涨价引诱外地人卖粮过来”的操作,在真相大白后终于欲扬先抑收获了满满的盛誉。
“可惜右将军已经贵为京兆尹,否则若是能担任大司农,真是造福百姓造福朝廷。现在却只有京兆百姓能受益于这样的好官,真是京兆之幸,天下百姓之不幸啊。”
……
随着袁绍的大批粮食运到,刘备也深感欣慰,他是知道民间疾苦的,所以拨出几天时间,亲自暗访体察民情,探明百姓心声。
五天之后,八月初十,刘备非常满意地在北宫召见了李素,也召见了杨修,他要论功行赏。
其他一些文官幕僚得到消息,也是艳羡不已。李素已经没什么可升的了,但杨修从一个无职郎官入仕,第一个任务就说服了袁绍这样举足轻重的强大诸侯,跟刘备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盟友善、周济急困,这功劳可就太大了。大伙儿都纷纷猜测杨修能授个什么官。
赏赐之前,刘备也温言问了杨修一些别的细节,主要是关于薛悌这枚棋子的效果的:“德祖,你说袁绍当时完全相信了曹操以薛悌、王必等内应,阻挠关中寻求外援赈灾、阻挠我们联结袁绍。
可如今你也回来五日了,为何还没打探到袁绍有与曹操反目的风声?也不曾听闻袁绍至少派遣使者去弘农御前状告曹操‘离间诸侯、阻塞王路’?”
杨修对答如流:“大王,袁绍肯不加限制地大量卖粮给我们,可见其心已明。但我观袁绍贪图眼前之利,往往不愿被突发的新目标打乱自己的计划。何况,我此番出使,问袁绍示好买粮是明,其余在暗。
袁绍不想表现得跟我议论过此事,想等王必这边的案情风声渐渐自然传到河北,他再有所反应,也是人之常情。我估计他会拖到秋末入冬,再假装反应过来,然后先给陛下上书,陈述曹操的离间之恶,但既然隆冬不宜用兵,他至少也要明年才会有所举动了。
我在邺城时,探查过袁绍的本意,他今年原是打算公孙瓒彻底被灭后,转而顺路以大军歼灭上党郡张燕。先张燕而后曹操,也省了大军往返奔波,白白多行军浪费。”
刘备听了,扼腕叹息:袁绍这人,眼前的利益还是看不开啊,他只想着最近的利益有什么先吃下去,不太考虑“哪个敌人威胁最大”。
罢了,袁绍要是能看穿,彻底果断豪赌,那就不是袁绍了。
刘备这才拿出一道旨意——当然不是他写的,而是这五天里,他派人去弘农请来的。
刘备只是宣布:“德祖,我五日前已向陛下表奏你为大行令,陛下也正式回复、下旨允准了。日后还要继续好生为朝廷效力!”
杨修心中一喜,随后也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仪态得体地谢过了天恩。
“大行令”这个官职,在汉初的时候是非常高的,是九卿之一,总管汉朝对外藩蛮夷的外交事务。不过汉武帝之后,“大行令”改名叫“大鸿胪”,反而是原本“大行令”下面的“行人”改叫“大行令”,顶替了上官的旧名。
但即使如此,现在的“大行令”依然是“大鸿胪”下属的第三把手,仅次于正千石的“大鸿胪丞”。
品秩虽然不高,只有六百石,但这毕竟是“外交部三把手”了,实权是非常可观的,负责接待应对所有外国来使的具体工作。
刘备这也是看上了杨修这人出身高贵、口才也好,机灵聪明,适合这些外交斡旋的事儿,也算是人尽其用了。
旁边其他文官幕僚一时窃窃私语:
“杨家这真是一门煊赫,将来说不定要五世三公了,杨德祖这才虚岁二十二啊,从闲职郎官升迁,第一步就是大行令,就出使了一趟袁绍求援,啧啧啧,这升官速度,三十岁前肯定位列九卿了,四十岁还不是能到杨太尉的高度。”
“不能这么看,人家做事时间是不久,但这一趟出使,也算是至少多救活了几十万本该饿死的关中百姓,否则袁绍肯卖这么多粮食给咱?从这份功德看,给大行令也不为过了。
我估计要不是袁绍没立刻跟曹操反目,所以大王才觉得未竟全功。否则的话,怕不是大鸿胪丞都有可能。”
当天散会之后,不少朝中比千石以下的文官,就纷纷跟杨修示好,笑称他该请客庆贺升官。
杨修也不推辞,意气风发地表示一定请客,但大灾之年,还是不要铺张浪费。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