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上元节当天的随意会谈,终究不能形成制度性的安置。
所以把马提诺思这些人打发走之后,李素和诸葛亮商量起这事儿,就觉得未来可以在雒阳贡院落成之后,增加一些原本太学没有的功能,提供一些杂学的“选修课”。
等天下太平了,朝廷财政允许,就中央财政掏钱,养一批没有绩效压力的驳杂之学老师,凡是已经被地方举到朝廷为举人的,如果在雒阳长期滞留、学习备考,那就可以自己选修学点别的东西。
说不定考个几年之后,觉得科举无望、实在不是做官的材料,还可以改行往别的方向努力。
这种改革,也算是对太学功能的一种丰富。毕竟后世到了唐、宋,翰林院里还有各种“待诏”,就是搞琴棋书画和其他杂学的。
这一世,既然科举都还没恶化到“应试教育”的阶段,就该从一开始就尽量百花齐放一点,能缓解几分华人的官本位思想,就缓解几分。
而且这些杂学也不都是武艺、体育或者艺术,也可以有物理化学医术嘛。
数学不算杂学,数学是直接入未来的科举正课了。
贡院在将来不考试的时候,会把太学的功能整合过来,平时学习,考时考试。这也是避免贡院的建筑利用率太低。
而且对于这些杂学,只要不涉及意识形态的,官方也不会规定一个正统思想,大家百花齐放就行。尤其教武术教体育,谁强谁弱比一比就知道了,很好判断,自己能者上庸者下。
……
草草商定完这套努力方向后,也已经忙到上元节当天正午了。
佳节当前,午后实在不便再处理公务,该是陪伴家人赏灯、出游的时候了。李素一家,也带着来访的客人,一起坐上马车,出城远游,往偃师、成皋方向,沿着洛河晃悠一下。
上元节放灯的习俗,大汉原本所无,正是李素跟着刘备入川之后发展起来的,所以是从成都流传到长安。
后来随着火药技术没那么秘密了,连关东军阀都掌握了原始配比、只能无氧自己燃烧但不能猛烈爆炸的原始黑火药之后,刘备阵营也降低了对这些低端配方的管控。
于是烟花爆竹也成了民间可以生产使用的玩乐之物,最近一两年,在成都和长安也有出现。
相比之下,雒阳直到去年还是敌占区,所以今年上元节才是第一次出现放灯。爆竹更是只有李素自己官方放一下,民间完全没有。
这些东西虽然要花些钱,却也是一种与民同乐,放得高一点周边方圆数里的百姓都能看见,对于宣示新统治者的气象颇有好处,李素也就不会去省这个钱。
他只是要求诸葛亮做好治安工作,城里的烟花只有官方集中放,围观的人不能太拥挤,都有士卒维持秩序。
城外的话,今晚他们也会放一点,同样会让随行出行的部队远远就围住,不会让人靠近的。
否则上元节出巡遇神的戏码也不太好演。
……
李府和诸葛府上的女眷们,这两天也是八卦了个够,外面男人在谈论国家大事,内宅的女人也跟着了解了很多情况。
外面男人听说的那些异国趣事,但凡无关军政的,后宅女子也能一起与闻。
此时此刻,甄荣、黄月英等人,也是跟着蔡琰、甄宓一起,宝马雕车香满路,东风夜放花千树,沿着洛水顺流而下踏青。
车上,蔡琰独坐一侧,占着尊位的朝向,甄宓则陪着甄荣黄月英坐另一侧。
她们已经知道车队此刻正在往新城选址的位置而行,越走越近,也忍不住揭开车帘观望两侧景色,看看未来新城营建的所在是否真的环境优美。
另外,甄宓还带上了她画了一半的遇洛神图,一边观察周遭景色,想找找看有没有什么标志性的景物可以画到背景里的,以便将来让这幅画看起来更有临场感。
与此同时,甄宓因为嫁过来之前,也帮着家族在长安做了两年卖菜的小生意,这方面还挺有商业敏感度,一路上还知道以经济的眼光看待不同地皮的价值,随口点评夫君的抉择。
这一点上,蔡琰和其他贵妇们,与甄宓相比倒是有点十指不沾阳春水,不谙民间疾苦了。
倒不是说她们从小没见过农民种地,比如黄月英这种出身小地主家耕读传家的,也是认识五谷蔬菜的。但她们至少不是绝大多数品类的蔬菜、种在地里的样子都见过。
“这邙山东坡确实平缓呢,营建整地花费应该不多,只是普遍地势高了,只有引水不利一个弊端。未来造好的城池,或许也会顺着坡势,西北高而东边低,缓缓而下。
这点坡度对车马通行应该没有影响,不会导致陡坡下冲或者上坡拉不动。城里的排水渠反而好修了,就西北向东顺势排下来。
河谷边上最低洼潮湿的地方,没必要全部浪费来筑城,可以种些茼蒿、菰菜,顺便收点菰米。这些都是产量高得跟芦苇一般,不用太多地,城边上游几十里,沿河最潮湿的地,种出来就够几十万人吃了。”
菰就是现代汉语里的“茭白”,菰菜是像笋一样的果肉部分,菰米则是其种子,其实也能当米吃,因为茭白本来就是禾本科稻亚科的植物,它的种子也能算是一种“米”。
早在东周的时候,《周礼》上也有记载把野生茭白的米种搜集起来吃。只是产量太少,一颗茭白才对应几粒种子,要用来煮饭实在是难,所以才是周天子和洛邑周边诸侯才吃。
后世有不少花里胡哨的网红食品,嫌卖米卖不出花样、不够奢侈装逼。就炒作一种华夏流到北美的菰米变种,所谓的“苏必利尔野米”,号称五大湖区的天然馈赠,一斤要卖大两百。
但其实就是茭白种子,也就宰宰抖音上那些虚荣小白而已。
甄宓对于这些东西头头是道,蔡琰和黄月英倒是不奇怪,反而她亲姐姐甄荣觉得有点不认识一样,叹道:
“唉,从小就看出小妹你少年老成,这几年帮着家里,做那些改善民生又不怎么赚钱的营生,也是苦了你了,还要操这些心。”
甄宓嫣然一笑:“闲着没事才郁闷呢,能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正好么。而且,就是因为不挣快钱,所以也没人来争——这还是嫁过来之后,夫君安慰我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呢。
那些很赚的生意,我们这样的人家做,人家还背后说你与民争利。我们这样,赚点小钱,也让百姓用同样多的地,有更多可选的吃的,也是一件美事。
我还想着,关中养长安还是比较宽裕的,长安周边百姓,前些年我们只是组织他们尽量种菜、甄家从别处运来粮食卖给他们。
但百姓响应号召的比例终究不够大,还有自留地种点粮食养点家畜的。唯恐我们家的商队来得不及时,冬天不能足量卖米,饿到了他们,一定要自己种点才心中不慌。
如今指望伊洛养活未来的雒阳城,但凡人口过了百万,那就非得好好劝导百姓,一点稻麦都不种,本地蔬菜才够吃。
养猪羊也得控制数量,只许养吃家里烂菜帮子老叶子那点量,多的不能让他们本地养,还是得外地运活畜过来、全部到本地宰杀卖肉,这样百万京城百姓的民生才能稳定。”
甄宓说着这些稳定民生的话题,蔡琰和甄荣都不感兴趣,倒是黄月英也喜欢统筹杂七杂八的东西,勉强跟着她的节奏讨论几句:
“小妹最近跟着夫君筹划造新城的事儿,也在鼓捣一些加快营建的奇巧机械。我弄了一种可以用水车驱动转动的,或者是直接用脚踏齿链轮转动的圆锯子。
锯齿就跟普通木匠的锯子一样,做成圆锯片之后就不用往复拉了,可以一个方向一直转下去,分割木料可快了,造城修屋的木头加工起来,能便利得多。
这种圆锯子改一改,以后也可以直接拿来宰杀分割猪羊。说不定过两年雒阳新城造好,百姓稠密之后,可以开一个屠宰的工场。
听说司空当初在成都时,就搞出了用水车推动碾米磨面的磨坊,那何不推而广之,用水力大规模杀猪杀羊呢。要靠外运供应国都的话,可以考虑大批量进货并州的山羊。
并州地势崎岖,可以种的田地不多,听说百姓也多养山羊补贴民生,而且跟雒阳就隔着河内,到时候组织关东的商船走沁水、丹水去上党太原卖当地短缺的民生物资,买回山羊池盐,也好供给雒阳。”
甄宓和黄月英你一言我一语,似又讨论出一条让民生商业化的路子来。
原本在汉末的经济环境下,肉食者也多半只是自给自足的庄园豪强经济,说白了都是跟张飞那样家里有庄园,然后自己庄园里养了给庄主庄客吃,百姓很少在流通市场上买肉的。
雒阳之前作为大汉朝的国都,但一直到桓灵时期,周边依然有很强的庄园自然经济属性,城里吃肉的权贵,都是在城外伊洛平原范围内有农庄,自己庄子养牲畜专供。
这样的经济效率,其实是非常低下的,一来可以吃到肉的人因此极少,规模大了根本供给不起。二来也极大浪费了首都周边宝贵的田地,没有分给其他需要时效性、无法长途运输的农作物的生产。
这一点,一直到唐朝都没改善,要到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业贸易打破自然经济低效状态,才算是好了一些。
宋朝汴梁人吃的肉大多数都不是本地或附近养的牲畜,还有商人沿着大运河,超过五百里把猪羊用船运过来,或者其他善于自己奔走的家畜,直接赶到离城比较近的地方,再集中宰杀。
动物比植物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活着移动、到了要吃的那一刻再宰杀,依然是新鲜的肉。
这么一个朴素的道理,但是从汉到唐百姓都没有利用起来,宁可顶着高损耗本地养殖,说到底就是商品经济太孱弱。
让百姓不敢把全部身家都投入到单一产品的生产中,唯恐被奸商囤积居奇、控制货源,市场上买不到生活必需品导致自己冻饿而死。
毕竟谁都怕“我全家只种一种东西,或者只养殖一种东西,但这种东西供过于求滞销、价格暴跌,卖了之后买米都不够,全家饿死”。然后为了生存安全,只能分出一部分田种保命的口粮,才能心中不慌。
另一方面,从汉到唐,官府没有在乎这事儿,也没有刻意去盯着市场、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炒作民生物资的奸商,久而久之导致了百姓没有安全感。
宋朝能解决这个问题,有个重要原因,也是宋朝确实富了,而且官仓积储丰富,经常主动用常平仓平抑粮价、不让囤积炒作的奸商得手,时间久了之后百姓安全感建立起来了,才全身心投入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的商品经济。
这些历史事件,甄宓又不是穿越者,她当然不可能知道。但她好歹也有了两年在长安周边卖菜、平抑粮价的从商经验,这两年也见识过这种事情了。
她前年冬天的时候,就亲自遇到过扶风郡郡治槐里一带,有豪强奸商因为发现京兆周边各县有很多农庄都被甄家垄断、劝导百姓种菜不种粮。
然后趁着冬天蔬菜不能长的季节、百姓刚把菜卖完手里留着钱准备买米,那些豪强奸商就趁机囤米不往外卖,想诱导粮价暴涨狠狠捞一笔。
甄宓当时因为经验不足,加上觉得“秋收后初冬时粮食本来就多,粮价不贵,所以没必要甄家的商船队远途运粮过来卖,给百姓钱,百姓自己问槐里、美阳一带的粮商买余粮就行了,节约一点运输成本”,所以甄家一开始没有自己亲自做粮食生意。
结果粮荒开始之后,京兆西部数县那些听了甄家的话纯种蔬菜不种粮食的农民,果然出现了恐慌,还集中起来找代表来甄家的商号要求帮助。
甄宓当时听了商队总管张权的汇报,知道赔钱事小,信誉事大,让张权别怕赔钱,立刻开甄家的存粮仓敞开卖粮。
同时去更远的渭河上游陈仓、郿县一带高价收购余粮,不够的话再去天水、冀县买,最后总算是甄家赔了一大笔钱,但把信誉保住了,也没导致因为相信甄家号召而不种口粮的百姓饿死。
年少不知人心险恶,赔了这笔钱后,甄宓才算是吃一堑长一智商,知道从此主持这些民生生意时,要防着庄园经济豪强跟你对着干,专门狙击响应你号召的良民。
所以,一定要一开始就建立起完全自己控制的“供应链”,而且要建立起足够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库存。(虽然甄宓不知道“供应链”这个专业术语)
此刻,甄宓跟黄月英聊这些民生问题,聊到得意之处,也免不了把这些经验教训都跟黄月英和盘托出。
黄月英听了,也是颇为感慨:“姐姐真是心怀贫苦呢,真是没想到,姐姐之出身如此富贵之家,还心地如此善良。”
甄宓委婉谦逊:“哪里,毕竟钱是赚不完的,哪怕我没有出阁之前,家中四位姐姐也都是嫁了权贵,她们夫家都是做大事的。
我们这种人家,更不能丢了家族的脸面,尤其不能丢了夫家的脸面,做生意也不能吃相难看。做生意,有赚点小钱还改善民生的,又没人争,那就放开手去做,别的就不与民争利了。”
姑嫂妯娌一群人聊到热络处,天色也渐渐暗了。车队早已扎好了野游的露营,外面的侍女也已经开始点放花灯、悬挂布置在各处,营造一会儿野外夜游的氛围。
黄月英看到车窗帘外的灯光,这才回过神来,连忙起身:
“哎呀,差点忘了,小妹先失陪一会儿——我夫君让我弄的‘潜水桶’,还在跟来的船上呢,我去调试一下,放到河里,一会儿才好洛神显圣。”
原来,为了今天的洛神显圣,李素提前吩咐诸葛亮预做准备了。他们筹备了一个用耐压封闭的双层壳体大木桶,体积大小足够钻进去两三个人的。
而且储备浮力也足够额外在上面站好几个人,顶部还固定了一个平面的平台,浮在水面上的时候可以直接像船甲板一样在上面站人。
尾部钻了个孔穿过转轴,然后装上简易的螺旋桨叶,里面有曲轴踏板,可以让一个人坐在里面跟踩自行车一样脚踏驱动螺旋桨旋转、潜水艇前进。
唯一的技术难点,其实只是螺旋桨轴穿过艇壳时的密封问题,因为轴孔是在水下的,密封不好进水的话很快就沉了。
所以诸葛亮最后的决策是既要用双层壳,加一点保险,也防止万一外层壳破了漏了,蹬船的人直接沉入洛河淹死。
同时,轴穿过艇壳的位置,通过油布弹性包裹,而且反复涂抹油脂尽量塞满孔隙。如此虽然蹬的时候会费力一点,摩擦阻力大一点,但是安全。
这种东西难度并不大,历史上法国人在工业革命之前就造出来了,大约是路易十六前期,也就是距离拿破仑上位和工业革命至少还有五十年呢。
而且法国人1730年前后搞出来的那个,还带换气系统,有通气管防止潜水艇里面的人时间久了憋死。
而李素让诸葛亮搞的这个,暂时都不用考虑这些长时间冗余结构,因为他压根儿不需要这个“潜水艇”潜多久,
只要下去几分钟,最多二十分钟,前进个一百丈,把“洛神出水、凌波微步”的戏码演完就能收工了。
艇壳里自带的那几立方米空气,就足够蹬船的人呼吸了,不会缺氧的。
李素的一众妻妾和其他诸葛家女眷,就看着黄月英出去,离车登船,不知道鼓捣了些啥。
但是没过多久,随着天色又幽暗下来一些,太阳已经落下,只剩下晚霞的余辉时,洛河上忽然出现了一幅奇景。
一个仙女衣袂飘飘地踩着凌波微步(只有一部分脚面浸在水里),直接漂在洛水上,先是顺流往下游朝着黄河的方向飘去,随后又徘徊回溯。
旁边还有几盏飘飞的孔明灯花灯跟着一起飞舞,照亮了仙女的踪迹,当然谁也没注意到,仙女的衣袂袍袖里牵出几根细丝,正拉着这几盏孔明灯,防止飘远。
周围早就有不少百姓,远远的在围观,因为之前李素已经开始布置花灯、准备天黑了燃放烟花。对百姓而言,上元节白白看花灯和烟火这么好的福利,怎么能错过呢?要不是李素的卫兵拦着不让靠近,他们绝对会逼近到三百步之内近距离观察的。
所以仙女的出现,立刻让围观百姓惊呼不已,一个个大惊小怪。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仙女漂到岸边,漂到李司空的船旁,似乎交代了什么,李司空还亲自走到船舷边接见,还接过了仙女给他的一个卷轴状物体,也不知道是不是跟“河图洛书”一样的神秘玩意儿。
然后,仙女就又飘走了,给仙女照亮的孔明灯随之也飘上天去,黄昏的余晖也彻底暗去,围观百姓也就失去了仙女的踪迹,不知道她最后去了哪儿。
别说远远围观的百姓看傻了,连帮李素写《洛神赋》的蔡琰自己都看得有些傻了,她都没想到原来可以导演得这么唯美。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原来这些预先描写都是真的,是他设计的场景!”
蔡琰结结实实看到了一次凌波微步,也不由服气了,不再觉得夫君是个堆砌女神外貌描写的庸俗好色之辈。
这些都是真的。
“看完了,放烟花吧。”
随着潜水艇被成功回收,黄月英甄宓也都检查了一下,没有遗留问题,两人言笑晏晏地回来拉着众女一起放烟花赏灯,似乎什么都没发生。
——
PS:今天两更虽然都晚了,但是字数多,所以就这样吧,一个五千一个六千。我知道有人不爱看女角色出场的章节,那就大章一次性搞定。
上元节当天的随意会谈,终究不能形成制度性的安置。
所以把马提诺思这些人打发走之后,李素和诸葛亮商量起这事儿,就觉得未来可以在雒阳贡院落成之后,增加一些原本太学没有的功能,提供一些杂学的“选修课”。
等天下太平了,朝廷财政允许,就中央财政掏钱,养一批没有绩效压力的驳杂之学老师,凡是已经被地方举到朝廷为举人的,如果在雒阳长期滞留、学习备考,那就可以自己选修学点别的东西。
说不定考个几年之后,觉得科举无望、实在不是做官的材料,还可以改行往别的方向努力。
这种改革,也算是对太学功能的一种丰富。毕竟后世到了唐、宋,翰林院里还有各种“待诏”,就是搞琴棋书画和其他杂学的。
这一世,既然科举都还没恶化到“应试教育”的阶段,就该从一开始就尽量百花齐放一点,能缓解几分华人的官本位思想,就缓解几分。
而且这些杂学也不都是武艺、体育或者艺术,也可以有物理化学医术嘛。
数学不算杂学,数学是直接入未来的科举正课了。
贡院在将来不考试的时候,会把太学的功能整合过来,平时学习,考时考试。这也是避免贡院的建筑利用率太低。
而且对于这些杂学,只要不涉及意识形态的,官方也不会规定一个正统思想,大家百花齐放就行。尤其教武术教体育,谁强谁弱比一比就知道了,很好判断,自己能者上庸者下。
……
草草商定完这套努力方向后,也已经忙到上元节当天正午了。
佳节当前,午后实在不便再处理公务,该是陪伴家人赏灯、出游的时候了。李素一家,也带着来访的客人,一起坐上马车,出城远游,往偃师、成皋方向,沿着洛河晃悠一下。
上元节放灯的习俗,大汉原本所无,正是李素跟着刘备入川之后发展起来的,所以是从成都流传到长安。
后来随着火药技术没那么秘密了,连关东军阀都掌握了原始配比、只能无氧自己燃烧但不能猛烈爆炸的原始黑火药之后,刘备阵营也降低了对这些低端配方的管控。
于是烟花爆竹也成了民间可以生产使用的玩乐之物,最近一两年,在成都和长安也有出现。
相比之下,雒阳直到去年还是敌占区,所以今年上元节才是第一次出现放灯。爆竹更是只有李素自己官方放一下,民间完全没有。
这些东西虽然要花些钱,却也是一种与民同乐,放得高一点周边方圆数里的百姓都能看见,对于宣示新统治者的气象颇有好处,李素也就不会去省这个钱。
他只是要求诸葛亮做好治安工作,城里的烟花只有官方集中放,围观的人不能太拥挤,都有士卒维持秩序。
城外的话,今晚他们也会放一点,同样会让随行出行的部队远远就围住,不会让人靠近的。
否则上元节出巡遇神的戏码也不太好演。
……
李府和诸葛府上的女眷们,这两天也是八卦了个够,外面男人在谈论国家大事,内宅的女人也跟着了解了很多情况。
外面男人听说的那些异国趣事,但凡无关军政的,后宅女子也能一起与闻。
此时此刻,甄荣、黄月英等人,也是跟着蔡琰、甄宓一起,宝马雕车香满路,东风夜放花千树,沿着洛水顺流而下踏青。
车上,蔡琰独坐一侧,占着尊位的朝向,甄宓则陪着甄荣黄月英坐另一侧。
她们已经知道车队此刻正在往新城选址的位置而行,越走越近,也忍不住揭开车帘观望两侧景色,看看未来新城营建的所在是否真的环境优美。
另外,甄宓还带上了她画了一半的遇洛神图,一边观察周遭景色,想找找看有没有什么标志性的景物可以画到背景里的,以便将来让这幅画看起来更有临场感。
与此同时,甄宓因为嫁过来之前,也帮着家族在长安做了两年卖菜的小生意,这方面还挺有商业敏感度,一路上还知道以经济的眼光看待不同地皮的价值,随口点评夫君的抉择。
这一点上,蔡琰和其他贵妇们,与甄宓相比倒是有点十指不沾阳春水,不谙民间疾苦了。
倒不是说她们从小没见过农民种地,比如黄月英这种出身小地主家耕读传家的,也是认识五谷蔬菜的。但她们至少不是绝大多数品类的蔬菜、种在地里的样子都见过。
“这邙山东坡确实平缓呢,营建整地花费应该不多,只是普遍地势高了,只有引水不利一个弊端。未来造好的城池,或许也会顺着坡势,西北高而东边低,缓缓而下。
这点坡度对车马通行应该没有影响,不会导致陡坡下冲或者上坡拉不动。城里的排水渠反而好修了,就西北向东顺势排下来。
河谷边上最低洼潮湿的地方,没必要全部浪费来筑城,可以种些茼蒿、菰菜,顺便收点菰米。这些都是产量高得跟芦苇一般,不用太多地,城边上游几十里,沿河最潮湿的地,种出来就够几十万人吃了。”
菰就是现代汉语里的“茭白”,菰菜是像笋一样的果肉部分,菰米则是其种子,其实也能当米吃,因为茭白本来就是禾本科稻亚科的植物,它的种子也能算是一种“米”。
早在东周的时候,《周礼》上也有记载把野生茭白的米种搜集起来吃。只是产量太少,一颗茭白才对应几粒种子,要用来煮饭实在是难,所以才是周天子和洛邑周边诸侯才吃。
后世有不少花里胡哨的网红食品,嫌卖米卖不出花样、不够奢侈装逼。就炒作一种华夏流到北美的菰米变种,所谓的“苏必利尔野米”,号称五大湖区的天然馈赠,一斤要卖大两百。
但其实就是茭白种子,也就宰宰抖音上那些虚荣小白而已。
甄宓对于这些东西头头是道,蔡琰和黄月英倒是不奇怪,反而她亲姐姐甄荣觉得有点不认识一样,叹道:
“唉,从小就看出小妹你少年老成,这几年帮着家里,做那些改善民生又不怎么赚钱的营生,也是苦了你了,还要操这些心。”
甄宓嫣然一笑:“闲着没事才郁闷呢,能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正好么。而且,就是因为不挣快钱,所以也没人来争——这还是嫁过来之后,夫君安慰我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呢。
那些很赚的生意,我们这样的人家做,人家还背后说你与民争利。我们这样,赚点小钱,也让百姓用同样多的地,有更多可选的吃的,也是一件美事。
我还想着,关中养长安还是比较宽裕的,长安周边百姓,前些年我们只是组织他们尽量种菜、甄家从别处运来粮食卖给他们。
但百姓响应号召的比例终究不够大,还有自留地种点粮食养点家畜的。唯恐我们家的商队来得不及时,冬天不能足量卖米,饿到了他们,一定要自己种点才心中不慌。
如今指望伊洛养活未来的雒阳城,但凡人口过了百万,那就非得好好劝导百姓,一点稻麦都不种,本地蔬菜才够吃。
养猪羊也得控制数量,只许养吃家里烂菜帮子老叶子那点量,多的不能让他们本地养,还是得外地运活畜过来、全部到本地宰杀卖肉,这样百万京城百姓的民生才能稳定。”
甄宓说着这些稳定民生的话题,蔡琰和甄荣都不感兴趣,倒是黄月英也喜欢统筹杂七杂八的东西,勉强跟着她的节奏讨论几句:
“小妹最近跟着夫君筹划造新城的事儿,也在鼓捣一些加快营建的奇巧机械。我弄了一种可以用水车驱动转动的,或者是直接用脚踏齿链轮转动的圆锯子。
锯齿就跟普通木匠的锯子一样,做成圆锯片之后就不用往复拉了,可以一个方向一直转下去,分割木料可快了,造城修屋的木头加工起来,能便利得多。
这种圆锯子改一改,以后也可以直接拿来宰杀分割猪羊。说不定过两年雒阳新城造好,百姓稠密之后,可以开一个屠宰的工场。
听说司空当初在成都时,就搞出了用水车推动碾米磨面的磨坊,那何不推而广之,用水力大规模杀猪杀羊呢。要靠外运供应国都的话,可以考虑大批量进货并州的山羊。
并州地势崎岖,可以种的田地不多,听说百姓也多养山羊补贴民生,而且跟雒阳就隔着河内,到时候组织关东的商船走沁水、丹水去上党太原卖当地短缺的民生物资,买回山羊池盐,也好供给雒阳。”
甄宓和黄月英你一言我一语,似又讨论出一条让民生商业化的路子来。
原本在汉末的经济环境下,肉食者也多半只是自给自足的庄园豪强经济,说白了都是跟张飞那样家里有庄园,然后自己庄园里养了给庄主庄客吃,百姓很少在流通市场上买肉的。
雒阳之前作为大汉朝的国都,但一直到桓灵时期,周边依然有很强的庄园自然经济属性,城里吃肉的权贵,都是在城外伊洛平原范围内有农庄,自己庄子养牲畜专供。
这样的经济效率,其实是非常低下的,一来可以吃到肉的人因此极少,规模大了根本供给不起。二来也极大浪费了首都周边宝贵的田地,没有分给其他需要时效性、无法长途运输的农作物的生产。
这一点,一直到唐朝都没改善,要到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业贸易打破自然经济低效状态,才算是好了一些。
宋朝汴梁人吃的肉大多数都不是本地或附近养的牲畜,还有商人沿着大运河,超过五百里把猪羊用船运过来,或者其他善于自己奔走的家畜,直接赶到离城比较近的地方,再集中宰杀。
动物比植物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活着移动、到了要吃的那一刻再宰杀,依然是新鲜的肉。
这么一个朴素的道理,但是从汉到唐百姓都没有利用起来,宁可顶着高损耗本地养殖,说到底就是商品经济太孱弱。
让百姓不敢把全部身家都投入到单一产品的生产中,唯恐被奸商囤积居奇、控制货源,市场上买不到生活必需品导致自己冻饿而死。
毕竟谁都怕“我全家只种一种东西,或者只养殖一种东西,但这种东西供过于求滞销、价格暴跌,卖了之后买米都不够,全家饿死”。然后为了生存安全,只能分出一部分田种保命的口粮,才能心中不慌。
另一方面,从汉到唐,官府没有在乎这事儿,也没有刻意去盯着市场、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炒作民生物资的奸商,久而久之导致了百姓没有安全感。
宋朝能解决这个问题,有个重要原因,也是宋朝确实富了,而且官仓积储丰富,经常主动用常平仓平抑粮价、不让囤积炒作的奸商得手,时间久了之后百姓安全感建立起来了,才全身心投入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的商品经济。
这些历史事件,甄宓又不是穿越者,她当然不可能知道。但她好歹也有了两年在长安周边卖菜、平抑粮价的从商经验,这两年也见识过这种事情了。
她前年冬天的时候,就亲自遇到过扶风郡郡治槐里一带,有豪强奸商因为发现京兆周边各县有很多农庄都被甄家垄断、劝导百姓种菜不种粮。
然后趁着冬天蔬菜不能长的季节、百姓刚把菜卖完手里留着钱准备买米,那些豪强奸商就趁机囤米不往外卖,想诱导粮价暴涨狠狠捞一笔。
甄宓当时因为经验不足,加上觉得“秋收后初冬时粮食本来就多,粮价不贵,所以没必要甄家的商船队远途运粮过来卖,给百姓钱,百姓自己问槐里、美阳一带的粮商买余粮就行了,节约一点运输成本”,所以甄家一开始没有自己亲自做粮食生意。
结果粮荒开始之后,京兆西部数县那些听了甄家的话纯种蔬菜不种粮食的农民,果然出现了恐慌,还集中起来找代表来甄家的商号要求帮助。
甄宓当时听了商队总管张权的汇报,知道赔钱事小,信誉事大,让张权别怕赔钱,立刻开甄家的存粮仓敞开卖粮。
同时去更远的渭河上游陈仓、郿县一带高价收购余粮,不够的话再去天水、冀县买,最后总算是甄家赔了一大笔钱,但把信誉保住了,也没导致因为相信甄家号召而不种口粮的百姓饿死。
年少不知人心险恶,赔了这笔钱后,甄宓才算是吃一堑长一智商,知道从此主持这些民生生意时,要防着庄园经济豪强跟你对着干,专门狙击响应你号召的良民。
所以,一定要一开始就建立起完全自己控制的“供应链”,而且要建立起足够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库存。(虽然甄宓不知道“供应链”这个专业术语)
此刻,甄宓跟黄月英聊这些民生问题,聊到得意之处,也免不了把这些经验教训都跟黄月英和盘托出。
黄月英听了,也是颇为感慨:“姐姐真是心怀贫苦呢,真是没想到,姐姐之出身如此富贵之家,还心地如此善良。”
甄宓委婉谦逊:“哪里,毕竟钱是赚不完的,哪怕我没有出阁之前,家中四位姐姐也都是嫁了权贵,她们夫家都是做大事的。
我们这种人家,更不能丢了家族的脸面,尤其不能丢了夫家的脸面,做生意也不能吃相难看。做生意,有赚点小钱还改善民生的,又没人争,那就放开手去做,别的就不与民争利了。”
姑嫂妯娌一群人聊到热络处,天色也渐渐暗了。车队早已扎好了野游的露营,外面的侍女也已经开始点放花灯、悬挂布置在各处,营造一会儿野外夜游的氛围。
黄月英看到车窗帘外的灯光,这才回过神来,连忙起身:
“哎呀,差点忘了,小妹先失陪一会儿——我夫君让我弄的‘潜水桶’,还在跟来的船上呢,我去调试一下,放到河里,一会儿才好洛神显圣。”
原来,为了今天的洛神显圣,李素提前吩咐诸葛亮预做准备了。他们筹备了一个用耐压封闭的双层壳体大木桶,体积大小足够钻进去两三个人的。
而且储备浮力也足够额外在上面站好几个人,顶部还固定了一个平面的平台,浮在水面上的时候可以直接像船甲板一样在上面站人。
尾部钻了个孔穿过转轴,然后装上简易的螺旋桨叶,里面有曲轴踏板,可以让一个人坐在里面跟踩自行车一样脚踏驱动螺旋桨旋转、潜水艇前进。
唯一的技术难点,其实只是螺旋桨轴穿过艇壳时的密封问题,因为轴孔是在水下的,密封不好进水的话很快就沉了。
所以诸葛亮最后的决策是既要用双层壳,加一点保险,也防止万一外层壳破了漏了,蹬船的人直接沉入洛河淹死。
同时,轴穿过艇壳的位置,通过油布弹性包裹,而且反复涂抹油脂尽量塞满孔隙。如此虽然蹬的时候会费力一点,摩擦阻力大一点,但是安全。
这种东西难度并不大,历史上法国人在工业革命之前就造出来了,大约是路易十六前期,也就是距离拿破仑上位和工业革命至少还有五十年呢。
而且法国人1730年前后搞出来的那个,还带换气系统,有通气管防止潜水艇里面的人时间久了憋死。
而李素让诸葛亮搞的这个,暂时都不用考虑这些长时间冗余结构,因为他压根儿不需要这个“潜水艇”潜多久,
只要下去几分钟,最多二十分钟,前进个一百丈,把“洛神出水、凌波微步”的戏码演完就能收工了。
艇壳里自带的那几立方米空气,就足够蹬船的人呼吸了,不会缺氧的。
李素的一众妻妾和其他诸葛家女眷,就看着黄月英出去,离车登船,不知道鼓捣了些啥。
但是没过多久,随着天色又幽暗下来一些,太阳已经落下,只剩下晚霞的余辉时,洛河上忽然出现了一幅奇景。
一个仙女衣袂飘飘地踩着凌波微步(只有一部分脚面浸在水里),直接漂在洛水上,先是顺流往下游朝着黄河的方向飘去,随后又徘徊回溯。
旁边还有几盏飘飞的孔明灯花灯跟着一起飞舞,照亮了仙女的踪迹,当然谁也没注意到,仙女的衣袂袍袖里牵出几根细丝,正拉着这几盏孔明灯,防止飘远。
周围早就有不少百姓,远远的在围观,因为之前李素已经开始布置花灯、准备天黑了燃放烟花。对百姓而言,上元节白白看花灯和烟火这么好的福利,怎么能错过呢?要不是李素的卫兵拦着不让靠近,他们绝对会逼近到三百步之内近距离观察的。
所以仙女的出现,立刻让围观百姓惊呼不已,一个个大惊小怪。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仙女漂到岸边,漂到李司空的船旁,似乎交代了什么,李司空还亲自走到船舷边接见,还接过了仙女给他的一个卷轴状物体,也不知道是不是跟“河图洛书”一样的神秘玩意儿。
然后,仙女就又飘走了,给仙女照亮的孔明灯随之也飘上天去,黄昏的余晖也彻底暗去,围观百姓也就失去了仙女的踪迹,不知道她最后去了哪儿。
别说远远围观的百姓看傻了,连帮李素写《洛神赋》的蔡琰自己都看得有些傻了,她都没想到原来可以导演得这么唯美。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原来这些预先描写都是真的,是他设计的场景!”
蔡琰结结实实看到了一次凌波微步,也不由服气了,不再觉得夫君是个堆砌女神外貌描写的庸俗好色之辈。
这些都是真的。
“看完了,放烟花吧。”
随着潜水艇被成功回收,黄月英甄宓也都检查了一下,没有遗留问题,两人言笑晏晏地回来拉着众女一起放烟花赏灯,似乎什么都没发生。
——
PS:今天两更虽然都晚了,但是字数多,所以就这样吧,一个五千一个六千。我知道有人不爱看女角色出场的章节,那就大章一次性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