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襄。”

    听到这个名字,官家便知晓了,似种谔惹恼了夏人被贬官,陈襄因争礼被契丹一封国书便不得不出外。

    这实在是太憋屈了。

    官家当初也想反对这件事啊,但没办法啊,大臣们的意见太统一了。

    自己身为皇帝也无法反对。

    眼前章越重新提及,不由勾起官家心事。

    但见章越‘垂泪’对官家道:“恕臣冒昧,本不该因这些小事打扰陛下,但陈襄是臣的老师,悉心教臣读书,告诉做人做事的道理。”

    “当初没有陈襄便没有臣的今日。臣今日禀告此情确实是出自私心……”

    官家想到章越当初为欧阳修求情也是这般。有时候官员上疏与皇帝说自己没有私心,纯粹是为了天下,为了陛下。官家还要在那疑心半天,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利害关系。

    反而章越说自己是一片私心,他倒是理解,有时候身为官家,他更喜欢臣子因为私事来求他,而不是公事。

    天地君亲师嘛?可以理解,可以理解。

    官家倒是非常理解。当初陈襄从契丹出使回朝,章越不惜旷工也要给老师接风,官家就知道这个老师在章越心目中的分量。

    但见章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道:“陛下,但臣想到老师为国争礼,却落了個被贬明州以至于如今气结抑郁,臣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读了一辈子圣贤书,难道就是让我们忍气吞声吗?”

    “老师到底哪里作得不对,难道忠君为国,维护我大宋的体面便是错了吗?”

    官家心底早有不满,听章越这么一说更是气,他向王安石问道:“先是种谔被贬,然后是陈襄出外,朝中这股风气,朕实在是难以明白。王卿,此事你怎么看?”

    王安石与陈襄交往不多,但王回曾拜在陈襄门下,对他的品行也是略有所知,知道对方是一个正人君子。

    不过这些都不是他考量的。

    他既向官家献策以变法富国强兵,然后再鞭挞四夷,那么他思考的所有点都是基于如此的。

    如此在王安石的观点里,宋朝对西夏,辽国肯定是保持一个强势的态度,否则变法仅仅是为了富国吗?

    对于王韶,种谔开边王安石当然支持,对于敢于和辽国争礼的陈襄当然也是认同。

    王安石道:“陛下,种谔因擅自夺取绥州城而被贬官,他身为武人,祖宗有抑武的制度,如此处罚也是难违众意,但陈襄是文臣,礼者又系国之体面。”

    “我方使者千里迢迢至契丹敬贺辽主生辰,但辽国使者自己坐大席,而设小席给本朝使者,就算契丹不知什么是礼仪,但是也没有这般待客的道理,如今朝堂上下因辽国一封国书都畏惧,以后本朝使者再出使辽国又有什么地位可言。”

    官家点点头道:“朕已是明白了,章卿你放心,此事朕一定会给你的老师一个公道!”

    章越忙道:“臣谢过陛下。”

    官家道:“朕记得你的老师是儒学名臣,有滨海四先生之称对吗?”

    章越点点头道:“回禀陛下,是这般,老师崇学,莅官所至都留心教化,必在每处都务兴学校。”

    官家不由欣然,兴学校正是他与王安石最近达成的共识,比如国子监就刚刚扩招了九百人,对于陈襄更添几分赏识之意。

    这样的官员是可以用的,但安排他何职呢?

    不过官家没有当场给予章越进一步的答复。

    不久王安石与章越便退出了迩英殿。

    但见一身紫袍的王安石居前步伐匆匆,一般来说,同事若下了班,同路走的时候都会聊几句天。

    但王安石没有丝毫交谈的意思,章越也没凑近前去。

    不过这一次王安石却停下了脚步,转过身对章越道:“度之,你是不是对老夫有什么不满啊?”

    啥?这你都看出来了?

    章越连忙解释道:“回禀内翰,此乃子虚乌有的事,若是章某哪里作得不对,章某愿在内翰面前自证清白。”

    王安石对章越道:“那么方才老夫与官家言语时,你为何打断?你不知老夫在说什么?”

    章越恍然道:“原来是此事,下官也是一时不察,为了救下老师故而心急如焚。话说回来,今日要不是内翰在旁言语,官家也不会答允,下官在此为老师谢过内翰了。”

    王安石道:“哦?真是一时失察?”

    章越连忙无比诚恳地点头道:“千真万确,千真万确!下官对王内翰一贯如这黄河之水那是滔滔不绝啊。”

    这是什么烂比喻。

    王安石一晒,然后道:“当初离京前,一次宴上,老夫曾与度之言,子贡问政之事,言道足食,足兵,足信之事。岂好数月前官家亦拿此话问我,此事度之知晓不知晓。”

    章越心道,是啊,这问题自己与王安石曾讨论过,怎么一时不察拿出来。

    章越坚决地摇头道:“不曾,官家从未问过在下王内翰的事。”

    王安石看着章越露出将信将疑之色,然后道:“韩持国(韩维)曾与老夫说,此番老夫进京拜翰林学士,除了他与曾集贤(曾公亮)外,还有第三个人向官家推举了老夫。”

    “老夫当时还以为是吕晦叔(吕公著)或是司马君实(司马光),但他们都自承没有在官家面前推举过老夫。”

    王安石顿了顿,后来自己又去问韩维在官家面前推举自己的这个人是谁。

    韩维哈哈大笑,对王安石说是一个你绝不会想到的人,但我已是答允了他,不会告诉你的。

    王安石不由奇怪,什么人是自己会想不到的呢?还不肯告诉自己。

    王安石思来想去,倒是觉得章越有三分可能。

    不过韩维,曾公亮推举自己都是情理之中,韩维与自己是多年的好朋友,曾公亮与自己是姻亲,又想让他入朝膈应韩琦。

    但若是章越推举自己又是什么情由呢?

    不过王安石转念一想,若是章越推举了自己,为何会施恩不言呢?也不可能方才他在与官家讲亲贤臣远小人之事时打断自己。

    若要变法,必须如秦孝公对商鞅那般信之不疑。

    君臣二人便如一人般,如此才能成就大事。

    他要通过讲学便是将自己主张潜移默化地向天子讲明白,这是他讲学的目的。

    章越此举似乎不欲官家如秦孝公信任商鞅那般地信任自己。

    分明是有心破坏啊。

    王安石有些困惑,故而走出殿外便向章越问了这个问题,但见章越哈哈地笑道:“王内翰,你多虑了,章某人微言轻,如何能胜任推举大臣之事。章某为官一向谨言慎行。”

    “那么吕吉甫(吕惠卿),王子纯(王韶),不是你推举给官家的?”

    “正是。”

    王安石默然片刻,然后道:“章度之,你莫以为几句话就可以这般这般,你的话日后老夫自可分辨是真是假。”

    抛下这句话后,王安石刚走了几步,突听身后言道:“王内翰留步!”

    要见真章了吗?

    王安石停下脚步,转过身去,眯起眼睛打量章越。

    但见章越脸上的笑容已是不见,取而代之是一等凝重庄肃之意。

    章越走到王安石身旁然后道:“王内翰,章某有一则故事想说给王内翰听。”

    “春秋时有一诸侯王,其宠妃病故了。诸侯王伤心欲绝,故而以倾国之力,寻天下最好的能工巧匠,费了二十年之功给宠妃建了一座陵寝。”

    “等陵寝建好之时,诸侯王看着宏大的陵寝以及美轮美奂的装饰,深觉得此陵寝恐怕是古往今来都不会有人超越了。可惜美中不足的是,当初宠妃的棺木与此陵寝格格不入,于是诸侯王睹此便将宠妃的棺木移出陵寝另行安葬。”

    王安石听完这个故事看向了章越:“此乃章正言杜撰吧,此事从无可考。”

    章越道:“可考不可考无关紧要,但下官之言王内翰必是了解其中之意吧。”

    与方才玩笑话不同,章越此番话倒是显得无比诚恳。

    王安石看了章越一眼,然后道:“多谢章正言良言相劝。”

    说完王安石即转身大步流星地离去。

    却说汴京城外送别亭上,孙觉等学生正把酒给陈襄践行。

    几名学生不时看向汴京方向,孙觉苦笑道:“看来度之今日是抽不开身了。”

    众人不免有些失望,陈襄道:“无妨,度之侍奉君前,出入顾问,一时无暇抽身也是应有的道理。”

    众人听了点了点头。

    于是孙觉搀扶陈襄上了驴车。

    陈襄为官清廉,故而也是清贫至极,赴任时雇不起马车,只好以驴车代步。

    陈襄登上驴车前看了汴京一眼脸上满是沧桑。

    众学生们目送着陈襄乘着驴车离开了汴京。

    正当陈襄的驴车在官道上越行越远时,一行骑兵从后疾驰而来,追上了官道上的陈襄车驾。

    陈襄的车驾就这般停在半路上。

    孙觉等学生不由好奇,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见陈襄的驴车从官道掉了头,然后这一行骑兵簇拥着驴车又返回了送别亭。

    孙觉又惊又喜带着一群学生们迎上前问道:“老师,是不是不走了?”

    陈襄挑帘探出身子言道:“不知为何,陛下突然下旨召对!莫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