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宗训与纪秀玉脸上都还有长途奔波的疲惫与风霜之色,显然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奔波万里,赶回京城这边实在不是件轻松好受的事。
不过两人的精神都不错,起码比起以前那眼布血丝,憔悴苍白的样子好太多了,宁宗训的脸庞似乎还稍稍胖了一点。
纪秀玉上前,用力抱住自己女儿,才笑着对秦克道:“小克,你和筠儿都没想到我们会来吧?”
“爸,妈。”秦克忙打了个招呼。他确实有些惊讶,宁宗训与纪秀玉居然万里迢迢地赶来参与这次首座发射基塔的测试会议?
但想了想,这又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毕竟这座发射基塔里包括核动力用到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小型化应用”、镭射炮炮管用到的“抗超高压超高温合金技术”、镭射电磁能量炮弹制造器里的“电磁多频段复合同步消融技术”……十几种关键技术,都是宁宗训与纪秀玉辛苦带着数千科研人员花了十几年时间才研究出来的。
他们又怎会错过这些技术第一次投入“实战”的难得机会?
而且岳父岳母肩负着研制“诺亚方舟”及“空中堡垒”的重任,这次“埃癸斯”的测试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后续的研究计划,是加急加班加派人手继续赶制“诺亚方舟”、“空中堡垒”,还是可以继续放慢节奏,将两者作为一次科学研究。
以上种种,都决定了他们必须亲自来这里一趟,亲眼看看第一座发射基塔“埃癸斯”的状况。
宁宗训上前,拍拍秦克的肩膀,压低声音问道:“小克啊,你给我报个最真实的情况,第一座发射基塔的测试结果是不是真的和大屏幕上显示的数据一样完美?”
秦克微微一怔,随即笑了:“爸,你不会以为,我为了给全世界一份有力的信心,悄悄修改了某些展示出来的数据吧?”
“也不能完全说是‘修改’,或者说‘优化’更合适?”宁宗训对自己女婿还是很看好的,不愿说话语气太重,但他正直的本性,让他不将心里话说出来又不痛快。
““别的我不太了解,但‘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情况我很清楚,快中子流的控制问题始终是个世纪难题,就我们提供的方案而言,理论上其有效控制率的最高数据只能达到86.9%,但在大屏幕上显示的平均数值为98.1%,最低时也有96.7%,最高时甚至达到过98.9%,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他沉吟道:
“还有,因为受限于反应堆堆芯内壁所用的结构材料的抗中子照射能力,为了保持足够的效益数值,快堆的钚-239与铀-238的相互转化也不可能达到像大屏幕上显示的那样,稳定在99.99%,除非彻底放弃效益……”
宁宗训说到这里,眉头轻锁:“所以,我判断,要么是你对我们原本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技术方案进行了近乎升级般的优化,要么就是大屏幕上显示的数据有点夸大了。”
他所说的两项数值,并不会严重影响到快堆的输出功率,对最终输入到镭射电磁炮里的能量顶多有5%左右的影响。
这两项数值真正影响到的是快堆的效益,也就是需要的燃料——铀——的成本,以及反应堆堆芯内壁所用的结构材料的损耗速度,尤其是后者,这种结构材料虽然能用1天左右,但每次更换都要停止堆芯,且更换一次的成本昂贵。
如果要达到大屏幕上的数值,内芯的结构材料估计半小时的测试结束后就要进行更换了,成本一下子就提升了48倍。
虽说了为救世可以不惜成本,但为了提升5%左右的输出功率和提升大概3%左右的稳定性,却付出这么高昂的成本,实在有点得不偿失。
也正是因为清楚秦克不太会选择这样“不明智”的方式,宁宗训才认为秦克可能是为了这次的测试数据达到最完美状态,以此来增强全世界对未来的信心,稍稍“优化”了一下大屏幕上的数据。
秦克见纪秀玉也投来了关注的目光,便笑道:“爸,妈,这些显示的数值都是最真实的,没任何一个数字是修改过的。你所说的问题,无论是‘快中子流的控制问题’,还是‘结构材料的耐用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算法问题。我做的,主要是对算法进行优化,并完全由AI去控制执行。我们可没时间精力对您们提出来那份已很完善的技术方案进行什么大的升级。”
秦克没说出来的是——不只是没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没这个必要,对一个在几年后注定会落伍的“先进”技术,秦克才不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升级完善,何况哪怕升级完善后,也只能带来提升5%输出功率和提升3%稳定性的效果。
为此他只是花了几个小时来优化完相关的算法罢了,并由LV5的微光将之充分地、完美地执行落实。
这无疑是最省事最有效益的做法。
纪秀玉惊讶道:“AI来完全控制?”
秦克点点头:“是的,这次测试所有操作与步骤都是人工智能来完成的,也只有足够优秀的人工智能,才将能‘快中子流的控制算法’和‘结构材料的耐用提升算法’发挥到极致,达到大屏幕上显示的数值。有关我们的这个人工智能,爸妈你们可能还不是特别了解,稍晚点我带你们去参观一下‘智能化制造工厂’,你们就能有更直观的感受了。”
不过两人的精神都不错,起码比起以前那眼布血丝,憔悴苍白的样子好太多了,宁宗训的脸庞似乎还稍稍胖了一点。
纪秀玉上前,用力抱住自己女儿,才笑着对秦克道:“小克,你和筠儿都没想到我们会来吧?”
“爸,妈。”秦克忙打了个招呼。他确实有些惊讶,宁宗训与纪秀玉居然万里迢迢地赶来参与这次首座发射基塔的测试会议?
但想了想,这又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毕竟这座发射基塔里包括核动力用到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小型化应用”、镭射炮炮管用到的“抗超高压超高温合金技术”、镭射电磁能量炮弹制造器里的“电磁多频段复合同步消融技术”……十几种关键技术,都是宁宗训与纪秀玉辛苦带着数千科研人员花了十几年时间才研究出来的。
他们又怎会错过这些技术第一次投入“实战”的难得机会?
而且岳父岳母肩负着研制“诺亚方舟”及“空中堡垒”的重任,这次“埃癸斯”的测试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后续的研究计划,是加急加班加派人手继续赶制“诺亚方舟”、“空中堡垒”,还是可以继续放慢节奏,将两者作为一次科学研究。
以上种种,都决定了他们必须亲自来这里一趟,亲眼看看第一座发射基塔“埃癸斯”的状况。
宁宗训上前,拍拍秦克的肩膀,压低声音问道:“小克啊,你给我报个最真实的情况,第一座发射基塔的测试结果是不是真的和大屏幕上显示的数据一样完美?”
秦克微微一怔,随即笑了:“爸,你不会以为,我为了给全世界一份有力的信心,悄悄修改了某些展示出来的数据吧?”
“也不能完全说是‘修改’,或者说‘优化’更合适?”宁宗训对自己女婿还是很看好的,不愿说话语气太重,但他正直的本性,让他不将心里话说出来又不痛快。
““别的我不太了解,但‘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情况我很清楚,快中子流的控制问题始终是个世纪难题,就我们提供的方案而言,理论上其有效控制率的最高数据只能达到86.9%,但在大屏幕上显示的平均数值为98.1%,最低时也有96.7%,最高时甚至达到过98.9%,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他沉吟道:
“还有,因为受限于反应堆堆芯内壁所用的结构材料的抗中子照射能力,为了保持足够的效益数值,快堆的钚-239与铀-238的相互转化也不可能达到像大屏幕上显示的那样,稳定在99.99%,除非彻底放弃效益……”
宁宗训说到这里,眉头轻锁:“所以,我判断,要么是你对我们原本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技术方案进行了近乎升级般的优化,要么就是大屏幕上显示的数据有点夸大了。”
他所说的两项数值,并不会严重影响到快堆的输出功率,对最终输入到镭射电磁炮里的能量顶多有5%左右的影响。
这两项数值真正影响到的是快堆的效益,也就是需要的燃料——铀——的成本,以及反应堆堆芯内壁所用的结构材料的损耗速度,尤其是后者,这种结构材料虽然能用1天左右,但每次更换都要停止堆芯,且更换一次的成本昂贵。
如果要达到大屏幕上的数值,内芯的结构材料估计半小时的测试结束后就要进行更换了,成本一下子就提升了48倍。
虽说了为救世可以不惜成本,但为了提升5%左右的输出功率和提升大概3%左右的稳定性,却付出这么高昂的成本,实在有点得不偿失。
也正是因为清楚秦克不太会选择这样“不明智”的方式,宁宗训才认为秦克可能是为了这次的测试数据达到最完美状态,以此来增强全世界对未来的信心,稍稍“优化”了一下大屏幕上的数据。
秦克见纪秀玉也投来了关注的目光,便笑道:“爸,妈,这些显示的数值都是最真实的,没任何一个数字是修改过的。你所说的问题,无论是‘快中子流的控制问题’,还是‘结构材料的耐用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算法问题。我做的,主要是对算法进行优化,并完全由AI去控制执行。我们可没时间精力对您们提出来那份已很完善的技术方案进行什么大的升级。”
秦克没说出来的是——不只是没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没这个必要,对一个在几年后注定会落伍的“先进”技术,秦克才不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升级完善,何况哪怕升级完善后,也只能带来提升5%输出功率和提升3%稳定性的效果。
为此他只是花了几个小时来优化完相关的算法罢了,并由LV5的微光将之充分地、完美地执行落实。
这无疑是最省事最有效益的做法。
纪秀玉惊讶道:“AI来完全控制?”
秦克点点头:“是的,这次测试所有操作与步骤都是人工智能来完成的,也只有足够优秀的人工智能,才将能‘快中子流的控制算法’和‘结构材料的耐用提升算法’发挥到极致,达到大屏幕上显示的数值。有关我们的这个人工智能,爸妈你们可能还不是特别了解,稍晚点我带你们去参观一下‘智能化制造工厂’,你们就能有更直观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