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玛丽卡·罗克出生于埃及开罗的一个匈牙利移民家庭,父亲是一位建筑师。童年时期跟随父母来到匈牙利布达佩斯,11岁时又举家搬往巴黎。在那里,罗克开始学习跳舞,并在法国着名的红磨坊登台表演。不久她又随红磨坊舞团前往美国学习百老汇音乐剧。1929年返回欧洲,第二年就参演了一部英国喜剧电影《水手为什么远行》。

    恰逢德国纳粹势力正快速扩张。1933年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上台后,号称“纳粹喉舌”的戈培尔鸡犬升天,成了宣传部长。掌管宣传大权的戈培尔乘职务之便,整日流连于名利场。纳粹德国的电影明星都知道,想在大银幕出人头地的“潜规则”就是要竭尽所能的“讨好”这位跛脚的二号人物。

    纳粹德国官方控股的乌发电影公司的各个摄影棚里,女演员似乎都和戈培尔暧昧不清。据说他甚至专门有包括“完美妻子”玛格达·戈培尔在内的私人秘书,秘密安排与女明星的幽会。能歌善舞的玛丽卡·罗克很快进入了戈培尔的视线。不过有一说一,他倒也不全是出于私欲而关注她。当时,希特勒要求戈培尔在与美、英的文化战中“打个胜仗”,而电影是重要的阵地。戈培尔经常私下观看好莱坞电影。他觉得美国人拍电影确实有一套,金格尔·罗杰斯等艳光四射的美国明星,已经威胁到德国电影业的生存发展,当然也在意识形态上威胁着纳粹德国。要打赢这场全面的“宣传战争”,就必须有德国的“好莱坞”,挖掘出同样在大银幕上艳光四射的的德国佳丽。玛丽卡·罗克有丰富的舞台经验,魅力四射,善于跳踢踏舞,还能表演杂技,完全符合戈培尔的要求。

    宣传部长欣赏的目光,很快化作了电影公司老板力捧的动力。乌发电影公司选中罗克,致力把她打造成德国的“金格尔·罗杰斯”。1934年,在戈培尔的授意下,乌发电影公司和罗克签下两年合约,支付玛丽卡·罗克每部电影30000帝国马克的薪酬。当时,纳粹军队一个上校的月薪也就1000帝国马克。事实证明,“不负栽培”的玛丽卡·罗克在乌发旗下拍摄的《轻骑兵》让她迅速成名,“乌发宝贝”在德国家喻户晓。她的匈牙利口音,给角色增添的异域风情也成了她的个人风格。

    星光四射的玛丽卡·罗克,很快受到了元首的青睐。1947年,罗克在回忆录中追忆了第一次见到元首的场景。那时,元首大人肉麻的称她为“在银幕上无所不能的匈牙利小可爱”。1940年的一天,希特勒看完罗克的演出后,送给她一大束鲜花,对她的艺术造诣大加赞赏。罗克给希特勒回了一张热情洋溢“含蓄而露骨”的明信片:“我的元首,如果我曾在某些时刻分散了您的注意力,让您暂时忘记了身上背负的责任,我将永远为此感到骄傲和快乐。向您致敬,玛丽卡·罗克。”

    当时,纳粹在其所占领的地区推行种族主义政策,有才华的艺术家纷纷亡命。罗克却选择留在纳粹的地盘上,用歌舞娱乐着人们。她声称自己政治中立,“只忠诚于艺术和欢笑”,但她所出演的影片都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前方战局越吃紧,罗克电影中的政治情节越泛滥夸张。与此同时,纳粹当局竭力捧红这些“(艺术)血统纯正”的“雅利安艺术家”,想以此证明德国娱乐业不会因(现实的)种族主义政策而受影响。

    种种因素让罗克红得发紫。但也正因为与纳粹关系太近,1945年纳粹投降后,新生的联邦德国(西德)政府禁止玛丽卡·罗克和她当电影导演的丈夫乔治·雅各比出现在舞台和银幕上。坊间传言她是纳粹间谍。在玛丽卡·罗克的家乡匈牙利,甚至有传言说她的女儿是与戈培尔所生……

    事实却恰恰相反。玛丽卡·罗克的真正身份是“无影人”扬·切尔尼亚克一手建立的“皇冠情报网”内的一名苏联女间谍。

    背负着未完成的“3号行动”。行动计划就定在今晚。从剧情角度来说,显然是“首映日剧情杀”的一环。

    事实胜于一切。

    当大明星奥尔加·契诃夫娃三人组当着选角副导演凯蒂夫人的面取出事先携带的注射器,熟练的相互注射“空孕催乳剂”后,“服务对照组”的说法也就完全站得住脚了。

    “夫人,您猜哪组是真正的‘元首服务’?”起身离开前,“纳粹嘉宝”札瑞·朗德尔冷不丁问道。

    “……”这是选角副导演凯蒂夫人难以启齿的。

    或许,一手建立的“皇冠情报网”的“无影人”扬·切尔尼亚克,已经发现了元首“另一个替身”的秘密。又或许斯大林亲自下令取消“3号行动”,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所以,不考虑首映日剧情杀的因素。安排两组女明星,用“对照组”的方式来确定哪个才是元首真身,再执行“3号行动”从剧情衍生的角度而言,也完全说得通。

    唯一不确定的因素就是,这位“无影人”究竟是剧中人物,还是神秘玩家的傀儡角色。